2015/11/16 不到病隙毋有碎笔

2015/11/16 不到病隙毋有碎笔

2015-11-16    11'01''

主播: 勤俭持家的美女

317 8

介绍:
今天上午还是有云有风的大好日子,到了下午又阴了天下起了雨,我还是和以往一样不长进,信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真理,抄了篮球场的近路也陷进了一池的坑坑洼洼之中踏了一脚的积水。 天还晴着的时候和朋友在读书会借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看上这本书一是因为他的装帧精致并且封面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苗的颜色标题附近还用妙笔点缀着窸窣的小树,卷首语选择了一句“我想,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实在精妙,在鲜活里包裹着跳动的悲哀;一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一个残疾人,从半坐在轮椅,到身患褥疮瘫痪在床,再到肾损伤演变成尿毒症离世,他一直在发问的也一直在尝试着回答的人活着的意义,以及什么是人。《病隙碎笔》是一个思想者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一直是在寻找答案,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蒋勋说,人生的意义就是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过程。可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若还是不断地追问是不是最后精疲力尽倒是给自己平添了一道堵。不知在哪里听闻了一个故事,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跳窗而亡,他在遗书写了这样一件事情,他在看电视的时候听到一个记者采访一个孩子“你以后想要干些什么?”,那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娶妻生子”。男孩当时就崩溃了,他似乎预见了他的未来,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娶妻生子相夫教子传宗接代,那样又何等无趣。大概就是这样的一封遗书,一个男孩从此陨落。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父母争先恐后的早教对孩子真的是好的吗?卢梭批判旧时教育,说教育要遵从儿童自然天性,给孩子以充分的自由,不压制不强迫不灌输。卢梭这种观点让孩子回归自然,保留了孩子足够的想象和对世界和未来充分的好奇心和自我探索。他们没有过早地接应这个纷乱的世界,脑海里存留了太多活力与美好,都说孩子的世界是最清新纯洁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而这个孩子十二岁就在思考探索这个人生的问题,并且悲观避世并且最终崩溃,小小的身体里潜藏了太多的不可以,一个新苗一样的生命最终被拔地而起。所以思考求真这样的事情,应该跟着年龄走在时间的漂流,漂流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游历。  史铁生,他从病痛开始就在思考。而且是被迫思考着,他的思考给一大批人带来提醒。 他反问一些意义,反问自己的苦难,反问残疾,性与爱,纯洁与喧闹,法律和民主。很真诚,也值得回味。他所作的不过是一个人应该做,而且迟早在一个时段必须做的事情。那个十二岁的男孩过早的做了,大多数人少年时候开始思考开始迷茫开始不知所措,青壮年没有时间去理会只是一个劲地干着大多数人在干的事想过别人觉得精致的生活,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也开始感伤地回顾一生。在一只脚要踏进棺材之前,做些反思,或者该道歉的事也一一进行。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布满了我看不懂的漩涡。人坚持和捍卫一些东西,是愚蠢固执还是真实可爱,人如果为了这些坚持被流弹击中,被贫困压死,是愚蠢固执还是直率无私,人应该怎么样子才能活的像个人,才能不在深夜诘问——我这么活着,为什么这么痛苦,为什么至今都不能彻底了结,这腐朽的命运。 杂乱的说了太多,关于生命关于思考关于价值关于疑惑,最后我又想到了善恶因果,上次老师和我们谈论好人没有好报的观点,细来一想历史上确有太多的好人最终都难得好报,冉闵被慕容俊害死,项羽被刘邦算计,岳飞被秦桧杀害……而在现代扎扎实实老实做事比不上一层微妙的关系一副谄媚的嘴脸,脸蛋比不上才华,血脉相连里还隔着隔壁老王,这个世界处处悲观暖阳难存。好在随意翻看摘录的时候看见了不知出处的一句:“其实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善的本身就是一种福报,同样,恶的人本生就是已经在地狱里,因为他们无法体会善的美好。”我突然想起朱元璋登基之后报以曾在他父母无依之时给他一片栖息之地的邻居以安享晚年,想起了在火车上给我座位自己却一站到底的哥哥,想起了不相识的饭店老板给我借钱看病时问的一句“钱够了吗”,想起了地铁站上一直冲着我咯咯笑的婴孩,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在遍地狼藉的同时,也有春风温暖和云朵飘飘。 写下这些的时候忽然之间鼻子一酸,五味杂陈在我心里像外面的雨水一样泛滥成灾,四周也一片漆黑了,像毕淑敏说的:“一切都像盘古开天地时的一片混沌。”我的的脑子里也是一片混沌,我是谁?从哪儿来?要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