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21~30)条

伤寒论(21~30)条

2017-02-17    04'58''

主播: 懿瀟

62 2

介绍: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不但误汗而阳亡于外,设若误下亦致阳衰于内。 太阳之气由胸而出入。若太阳病误下之后,阳衰不能出入于外内,以致外内之气不相交接,其脉数中一止,其名为促,气滞于胸而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盖桂枝汤为太阳神方,调和其气,使出入于外内,又恐芍药之苦寒,以缓其出入之势。若脉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者,为阳虚已极,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恐姜桂之力微,必助之附子而后可。 上节言误汗而阳亡于外,此节误下而阳衰于内,其方只一二味出入,主治判然。 按:阳亡于外,宜引其阳以内入,芍药在所必用; 阳衰于内,宜振其阳以自立,芍药则大非所宜也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头痛项强,发热恶寒之病,得之八日已过,至九日,正当 少阳主气之期,藉其气以为枢转,故如疟状,亦见寒热往来。 究竟发热恶寒,现出太阳本证,与真疟不同。所幸者,寒热并见之中,热较多而寒却少。太阳以阳为主,热多是主胜客负,露出吉兆。 其人不呕,邪不转属少阳;圊便欲自可,邪不转属阳明。其寒热一日二三度发,不似疟之有定侯。 太阳得少阳之枢转.邪气有不能自容之象。脉微者为邪衰,缓者为正复,皆为欲愈之证脉也。 设脉但见其微,而不见其缓,是邪衰而正亦衰也。不见其发热,而但见其恶寒者,是客胜主负也。 盖太阳底面是少阴,今脉微,即露少阴脉沉细之机,悉寒即伏少阴厥逆及背寒之兆。此不独太阳虚,而少阴与太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虽然证脉如此,宜其面色无热色矣; 而面色反有热色者,以诸阳之会在于面。犹幸阳气未败,尚能鼓郁热之气而见于面;独恨阳气已虚,未能遂其所欲,自作小汗而解也。兹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辨其面色有热色,而知郁热之气欲达于肌表;又察其肌表之气未知,而知周身必痒,邪欲出而不能出。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以助之。 此一节,言病在太阳,值少阳主气之期而藉其枢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