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0:媒介审判、集权主义理论“洋旗报”、忠诚性购买行为

名词解释10:媒介审判、集权主义理论“洋旗报”、忠诚性购买行为

2016-12-17    04'53''

主播: 觅游考研

1518 157

介绍:
考研倒计时7天,今日名词解释:媒介审判、集权主义理论、“洋旗报”、忠诚性购买行为。反复记忆,背诵牢固,考试无需思索,即刻默写答案! 媒介审判/媒体审判 ①定义: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做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西方学者认为:“媒体审判”是一种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又称“报刊裁判”。②缘起:它的历史沿革是西方国家的法律审判实行大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或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③评价: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它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集权主义理论 (1)现代新闻萌芽之初的16、17世纪,西方社会处于封建专制王朝统治之下,集权主义成为当时左右一切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认为:①国家权力高于一切②真理是权利的产物,权利是真理的尺度。 (2)集权主义理论基本主张:①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②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③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④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洋旗报” ①定义:是指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受日伪检查。②背景:上海租界沦为孤岛以后,1938年后上海出现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士,利用沦陷区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③代表刊物:至1938年冬,在上海租界内出版的这类的洋旗报达十六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 忠诚性购买行为 ①含义:当某种产品已为消费者所偏爱并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时,消费者一旦需要这一类别的产品,就会不加思考地选择该品牌,而不愿意花时间去把这种品牌与其他品牌作比较。 ②不同时期的广告策略: A产品导入期,广告活动应该以树立品牌形象为目标,促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良好的态度,甚至产生偏爱; B在导入期过后广告活动应以促进产品销售为目标,配合促销活动进行,以期造成消费者重复购买,逐步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 C消费者初步形成了品牌忠诚之后,广告活动目标应该转移到支持消费者的品牌态度上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 D要维护消费者的品牌忠诚,还必须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或服务之后感到满意。 ③忠诚性购买与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态度、信任程度以及产品的购买习惯有关。 跟随音频和文本背诵考点,在评论区回忆关键词,我们一起奔赴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