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 酬张少府

王维 | 酬张少府

2020-06-12    12'30''

主播: 有声语言

239 2

介绍:
酬张少府 唐代:王维 晚年/唯好4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 人到晚年/就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效国家,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 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去听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释 酬:以诗词酬答。张少府:当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晚年:年老之时。唯:亦写作“惟”,只。好(hào):爱好。 自顾:自念;自视。长策:犹良计。 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君:一作“若”。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颈3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写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达观,但从诗意中,还是透露出/一点点/失落、苦闷的气息。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确实“只”好静。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中年消息。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3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达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诗人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这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jie1,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可是,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情绪的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