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薛家坞与莲花塘》作者:杨博

《景德镇薛家坞与莲花塘》作者:杨博

2020-07-31    10'35''

主播: 聆🍔🎺

210 3

介绍:
景德镇薛家坞与莲花塘 作者:杨博 薛家坞原本是景德镇东北的一个小山坞,隋唐时期薛氏族人来此定居,开始形成一个小村庄。后来这里的瓷业窑厂和作坊逐渐增多,才慢慢形成弄巷,成为居民聚居区,名叫薛家坞,并逐渐派生出薛家坞横弄、薛家坞岭上和薛家坞侧弄三条里弄,并形成片区。现在居住在薛家坞的大多是瓷业工人及其眷属和后代。 薛家坞在唐朝时出过几个名人,如薛仲佐、薛扆等。薛仲佐,字光辅,浮梁新平镇珠山人,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进士。他生平勤劳谨慎,为官政绩卓著。任县尉时就以作风正派、处理事务果断、严以律己而闻名。其后因公务入朝,路遇成德兵马。成德之兵,军纪松弛,凡朝臣经过境内的资装往往被掠夺。当薛仲佐被成德军队拦阻时,他按剑斥责他们。这些将士把他胁迫至军镇去见他们的主将。薛仲佐从容长揖,申辩原由,于是放他入关,后升任山东南经略判官。当时有息武之议,他上奏皇上:提出“武备不可太弛,文职不可骤致”的建议,被提升为兵部员外郎。因与朝臣意见不合,但有关于军国事者,都力言之,后被调任武昌节度府判官。宝历年间(公元825—827年)因得罪镇将李祐,被贬陇右催税司,后告假归里。(录自《景德镇市志.人物传》) 薛扆,景德镇民间一直传说他任过尚书,是那一部的尚书不知道。查《浮梁县志》可知,薛扆是薛仲佐的侄子,实际上官至御史。但遗憾的是,《唐书》和《浮梁县志》均未见其传记,只有零星记载,生平事迹究竟如何不得详知。 薛家坞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薛家坞横弄46号的准堤阁,这是一栋建于清代的古老建筑。该建筑二进三开间,构架采用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装修简洁,山墙和隔墙采用窑砖头砌成。准提阁内供奉的是准提菩萨,该阁是昔日景德镇著名的三大阁之一(另外二大阁是观音阁和龙珠阁)。凖提,也作准胝,为佛教中六观音之一,意为“清净”之意。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称。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能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无微不至的守护着众生。修学准提咒不受任何的条件限制,不论是何种身份的人,只要肯学都可以修学诵持。准提菩萨的形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种。一般佛教徒所供奉的大抵以十八臂三目者为多,根据记载景德镇薛家坞准提阁内供奉的正是三目十八臂观音。 紧靠薛家坞的莲花塘因满塘盛开的莲花而得名。莲花塘位于景德镇市区的东北角,是镇上一处古朴幽静的风景名胜区。塘呈“吕”字形,四周群山环抱,塘边杨柳低垂,中有凉亭画阁,两旁曲径通幽,是游览避暑胜地。唐以前,莲花塘称“莲池”,唐太和年间(公元827—835年),因传说薛扆之女薛玉枝不幸溺死于池中,或曰殉情,或曰失足,遗体葬于池侧,故改名“沉玉塘”。(薛扆也是在故事中,被人逐渐拔高称为尚书。)以后此地便逐渐荒凉,少有人烟,成为清幽之地。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此地山坞被和尚看中,陆续在此建了不少寺庙,如东山寺、五龙庵、雪峰寺等等。因此地和尚较多,故又被人称为和尚坞。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浮梁县治迁到景德镇,县知事陈安主持在此修建了公园。种植莲柳,建堤立亭,修环塘路,清淤通水,把塘以宋名僧佛印之名取名为佛印湖,湖边立有一米多高刻有“佛印湖”的石碑(现已不存),公园则命名为“新邑公园”,从此这个地方成了景德镇的风景名胜区。当时邑人程起凤曾有《浮梁新邑公园记》一文专记此事。解放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莲花塘更加妩媚动人,成为了景德镇人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有人因此地曾名佛印湖,就传说北宋时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大和尚曾在此游湖吟诗,留下了一段三贤游湖吟诗的佳话,其实这是误会了。北宋时,苏东坡因送长子苏迈去德兴就任县尉,顺道来浮梁拜访好友佛印。当时,佛印在浮梁城北的宝积寺任住持,寺庙靠近莲荷塘。莲荷塘是浮梁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古浮梁八景之一的“北沼荷香”就在此处,是浮梁北门外的著名景点。景德镇的莲花塘和浮梁的莲荷塘,一字之别,很容易让人混淆。而宋时的景德镇远没有当时浮梁繁荣出名,佛印的出家地宝积寺也不在景德镇而是在浮梁城北的莲荷塘附近。所以三贤游的是浮梁的莲荷塘,而不是景德镇的莲花塘。后来景德镇超过浮梁出名了,景德镇人出于某种情节,将三贤游湖吟诗移植到景德镇的莲花塘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历史事实终归还是要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