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舟解读《绝佳提问》02-掌握信息,不如盘活信息

逸舟解读《绝佳提问》02-掌握信息,不如盘活信息

2017-11-28    07'51''

主播: 大胡子逸舟

14 1

介绍:
文摘: 信息的真正价值在于,“在寻求问题的答案时,你能用信息来做什么。”(P016) 布朗(约翰·希利·布朗,施乐公司前首席科学家,曾任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负责人,创新智囊团德勤领先创新中心联合创办人)说,“信息的语境就变得十分重要。现在对我们来说,最为关键的是,你要具备从众多信息中发现并拆解有用信息的能力,也要明确选择正确信息的标准”。布朗指出,如果想做到这一点,你就需要“问各种各样的外围问题”,比如,这条信息的议程是什么?最近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将它与我找到的其他信息联系起来?(P018) 当技术开始被用于存储答案时,如果我们无法在这方面跟技术竞争,那么探询 —— 这一人类独有的能力只能成为我们最后的杀手锏了。 另外,我们还能通过有效的探询去全方位地探索、调查,进而弄明白凭借技术已经储备的答案可以做些什么?(P021) 阅读心得 “我知道” —— 是阻碍我们探询的最常见的成见,这源于我们十几年来的教育模式。 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我们被教育的学习模式,是“掌握信息”,而不是“应用信息”,考卷上无穷无尽的填空题、选择题,都在考我们是否“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点”。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掌握”等于“背下来了”,而不是“会应用”。 原因之一,教会学生“背诵”要比教会学生“会用”容易一些,解释“是什么”是有标准答案的,但要解释“为什么”,却可能会引发无穷无尽的连环问题; 原因之二,“标准化教学”易于复制,否则上哪里去找那么多老师呢?(这其实是个恶性循环,“标准化教学”环境下,很难培养出“探询式教师”,而没有“探询式教师”,又只能开展“标准化教学”); 原因之三,“标准化教学”易于把握进度。学生的理解能力彼此之间存在差异,学习进度就会有差异,不用标准化教学的方式,就没办法期末考试了。 无论什么原因,几个世代下来,人与人彼此之间衡量学识用的标准是“你掌握了多少信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一直在试图使更多的人掌握更多的信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致于突然间不可收拾,搞了个信息大爆炸。 在曾经的年代,100个人中,有一个聪明人在掌握了信息后,自己能够实现信息转化,从而解决问题,再将解决问题的办法变为信息,然后被另外的99个人再以“标准化学习”的方式掌握。 而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这个范式不管用了,因为变化太快,一个聪明人实践,转化,再标准化再传播,然后再被学习和复制,这个速度已跟不上世界变化的速度,也无法适应各种变化交织催生出的新变化。 同时,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掌握什么信息”已不再重要,近百年来,尤其是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信息科技发展,已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我们所需的信息了,(我在一些历史名胜游览时,就几乎挂在百度上不下来),重要的则是我们关联信息,使用信息,盘活信息,使信息成为生产力的能力。 而比这个能力更重要的,则是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正视这一点,不再以“掌握信息”自豪,才能放下身段,打开大门,去探询“盘活信息”的方法,激活“盘活信息”的思考模式。 而一旦开始努力“盘活信息”,我们的起点就必然是:提问。 ——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我有哪些信息有帮助? ——我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这些信息如何关联? ——…… 源源不断的问题,将引领我们走向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