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靳辅治水——功成名不就 | 投稿:子航

【夜读】靳辅治水——功成名不就 | 投稿:子航

2015-06-16    07'28''

主播: FM1604421

4367 348

介绍:
2007年1月,在南水北调工程文物抢救性发掘保定段,发掘了一个清朝家族墓地,墓主是被列入《满洲名臣传》的靳辅。靳辅是清代最重要的治水大臣,曾任河道总督。但他一直声名不显,只因他在河道总督的位置上没能善始善终吧。 康熙十五年,黄、淮并涨,江南财赋重地被淹,运河停运,康熙心急如焚,他下决心对黄、淮进行全面的治理。于是同年十月,他御定了新任河督—大学士明珠推荐的安徽巡抚靳辅。 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他学历不高,官学生出身,但做过国史院编修和顺治皇帝实录纂修副总裁,后来历任内阁中书内阁学士和安徽巡抚,历来颇有政声。 靳辅受命后即刻赶赴官署上任,到任时正赶上黄河泛滥。他迅速投入了工作,进行实地勘察,获取第一手水文数据资料,又遍寻历代治河论著,讨论总结先人得失利弊。决定将治沙作为治河的重点。 最终靳辅呈上了治河工作规划—《经理河工八疏》。根据这一庞大而周密的工程计划,光首期工程就要花费白银二百余万两,国库难以承受,因此计划遭到了强烈反对。靳辅不得不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经“反复筹维,再三勘阅”后,于同年十二月呈上了修改后的《八疏》。康熙十七年正月,新方案终获认可。朝廷支出250余万两工程费,限期三年完工。于是,一个有清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动工了,工程负责人靳辅,开始没日没夜地奔波于各省河工第一线。 自康熙十七年至二十年,靳辅共完成了导黄入海、改移清口等六大工程,成绩显著。但同时他也开始遇到各种麻烦。 康熙十九年、二十年连年发大水,使许多工程无法如期进展。而且还冲决了一些已经完工的堤坝。于是,康熙二十年三月,靳辅引咎要求康熙处分自己,康熙命其革职留任,“戴罪督修”。 正当靳甫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另一位治河名臣,正在酝酿与靳辅重开“治河方略”之争。 这个人叫于成龙,是康熙朝最为著名的清官。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亲自考察河务。考察时,他亲自提出了挑浚黄河入海口的设想,这一设想交由安徽按察使于成龙落实。而靳辅却坚决反对这一方案,他认为这会发生海水倒灌的灾患。为此,康熙专门召开了廷议。 廷议双方意见难分高下,康熙私下里是偏向于成龙一方的。但他不急于表态,而是再次派出钦差到淮安、高邮等处实地调研。次年正月,调查组回京,如实上奏:下河的老百姓们都说挑浚海口无益,应该停止。康熙也只好暂停挑浚海口的工程。 靳辅和于成龙的矛盾就此结下,没想到,这一矛盾后来竟被人利用,成为了朋党斗争的导火索。 康熙二十七年春,有御史上疏弹劾靳辅糜费钱粮,治河无效,倒辅风潮再起。康熙同时召回靳辅与已升任直隶总督的于成龙,召开了廷议大会,靳、于二人当众廷辩。廷辩后,康熙一边派出钦差前往河工前线调查真相,一边迫不及待的就将靳甫革了职。后来钦差回奏,靳辅所言确实,于成龙陈奏有误。但这一切,已经晚了。 靳甫的丢官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靳辅在与于成龙的对立中,失去了康熙的支持。靳辅没有读懂康熙对开浚黄河入海口的执着,辜负了“圣心”。其次,靳辅成为了党争的牺牲品,他在关键时刻站错了队。康熙这个时候正在打压明珠的政治势力,而靳辅一直被视为明珠一派。康熙为了打击明珠一派,无论如何也要罢了靳辅的官。 也许在康熙心中,一直觉得对靳辅有所亏欠吧,所以最终还是给了他补偿。 《靳辅传》记载,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再次南巡阅视河工回京后,对靳辅的治水功绩作了肯定。三十一年,康熙重新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但这个补偿来得晚了些,这年冬天,靳辅竟死在任上。《满洲名臣传》记录了靳辅的身后事:“赐祭葬,谥文襄。三十五年,允江南士民请,建祠河干。四十六年,追赠太子太保,雍正五年,复加工部尚书。”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11期 作者: 胡忠良 稿件整理:西瓜吃在牛背上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