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皇家医院里的悲喜人生(上)

【夜读】皇家医院里的悲喜人生(上)

2015-10-29    11'56''

主播: FM1604421

9715 392

介绍:
乾清宫东庑下的小屋,常年飘散着一股药香,端坐着妙手的神医,这就是皇家御药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些中国顶级的宫廷御医,用他们的悬壶绝技、身家性命,书写着紫禁城的特殊故事。 做皇帝,其实是冰火两重天。有人做过一项统计,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足四十岁。落坐于紫禁城的大明皇帝,有一半都短寿得不像话,甚至连病亡记录,也宛如一本糊涂账,在历史中越涂越黑。 如此说来,皇室配御医,不仅是一种特权,一种荣耀,更是一种需要。 历朝历代成就最高的皇家医院当属清朝,清朝皇帝不但平均寿命高于往朝,且贡献了一位高寿皇帝——乾隆(88岁),这不能不说有御医们的一份贡献。 逃不过的天花劫 乾清宫庭院两侧,有东西庑房,每一间都是重要的功能单位,很多机构设在这里。东庑靠南的三间是御药房,为宫中值班御医的总部。 古代没有“卫生部”只有太医院,这种机构早在周代就有,明代太医院更被定为五品衙门,全国医务政令都从这里发出,他们无可推卸的职责就是保卫皇室健康。 太医院机构庞大,事务繁杂,不能设于宫内,御药房也就成了太医院入驻紫禁城的“派出机构”。御医开出药方,抓药的工作必须在宫内完成,因此宫内用于存药、制药的药房还有不少,共同在紫禁城内布开看不见的医疗网。 皇帝的紧张并不是没有来由的,尤其是清朝的皇帝。 被中医称为“痘疮”的天花是整个清朝的梦魇。 清军挥师入关之前,军威浩荡的阵前,向来勇武的肃亲王豪格却显出畏缩,他不安是因为当时关内正是天花爆发高峰期,那里气候温暖,相较于天寒地冻的白山黑水一带,更容易痘疫横行,已经有许多八旗官兵染病而亡。也许是印证他的担忧,不久后,曾造成扬州十日屠杀的豫亲王多铎,死于天花,时年36岁。满清皇族的噩梦也从此揭开。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皇帝身边的近官——中书舍人张宸(陈)撰文记述了世祖病故、举哀、出殡的经过,印证了顺治帝死于天花。事情在几代人后重演,同治皇帝的帝师翁同龢也深为悲痛地记述了同治帝罹患天花,并死于该症的事实。 两位皇帝病亡,他们是不幸的。不过,也有一位皇帝,虽然也经历了天花病症的生死磨难,却也从中得到了些许好处,此人便是康熙。 康熙帝玄烨乃顺治帝的八子之一,顺治帝的八个皇子中先后有四位患天花而亡,六个格格竟只剩一个;玄烨两岁那年,也染上了天花,宫中御医一时束手无策时,请到一位江南儿科名医,开了“云南产的野生茯苓”,结果药到病除。数载后,顺治帝为传位而烦恼,传教士汤若望说“天花一出便可终身免疫。”就此让顺治下定决心,传位给玄烨。 康熙帝早早便意识到天花对大清国运的威胁,一段时间,他与太医们走得很近,几番商议,决定先从太医院的分科问题下手。 明太医院共分有十三科:大方脉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小方脉是儿科,还有眼科等。清初减少为十一科,一些科被撤销了,一些科合并了,但增加了伤寒科、痘疹科。 设立了痘疹科后,康熙又广征天下名医,研究天花的防治。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召曾侍奉皇太子调理治痘的博为格入宫,专门负责为皇子们“接种疫苗”,由仕途走入医途,有了别样的作为。这种预防种痘法,其实是中国古代防疫的传统方法,只是时传时断,到了康熙时,由于皇室的不幸,才得以弘扬。 当时,为皇子们种痘是件大事,选好吉日,然后设置全封闭的种痘房,由多名御医轮值看护。那时的人们或许无法确认,人力与天力哪一个力量更强大。 无论如何,此后一百来年,宫中已经很少传出关于天花的消息。 五品衙门一品官 要做一名御医,少不了十年寒窗。 清朝太医院的官阶分为八级,自下而上成金字塔排列,从一名小小医生升级到可以入宫的御医,过程相当漫长。 为了杜绝没有能力者混入,太医院教习所的门槛很高。医生除了要苦读历朝的经典医书,还要修习“医德”。他们的医德和现代观念几乎无差。 对御医来说,入宫之路就是一条漫长的考试之路。 虽受寒窗之苦,但对大数人而言,当医官也是万千荣光,且很是实惠。 明代嘉靖年间,太医院院使救回了险些被宫女勒死的嘉靖,于是特封许绅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官居一品,此乃史上御医获得的最高官位。 名医陈秉钧五次进京入宫为光绪帝和孝钦皇后诊治,疗效甚佳,被御赐三品刑部荣禄大夫,破格任命为御医,掌管御药房,并赐匾额“恩荣五诏”。 所谓利益与风险并存,御医的风光背后也潜藏着巨大危机。史上官阶最高、最受皇帝礼遇的御医——许绅,在为嘉靖皇帝诊病之后,落下了可怕的病根。他时常胆战心惊,久而久之,经常神志恍惚,最终一病不起 没过几天,许绅便死了,正所谓“伴君如伴虎”。 御医的另一大风险,就是被身不由己地卷入后宫黑幕当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光绪的“医案”。 在清宫保留下的医案中,数光绪的病案记录最多:他在位33年,留下病案记录竟多达千余。 从病案上来看,光绪主要症状是肝脏郁热、肝旺脾弱、心肾两亏。这样看来,光绪的病情似乎不是非常严重,但诊治来诊治去,总不见好转。 光绪病程已久,病情越来越复杂,没过两天,光绪忽然昏厥。御医们诊治后,对内务大臣实言相告:今晚必不能过。 果然,药还没进上,光绪已经驾崩了。 光绪死后的第三天,御医们的灾难开始了,朝廷下了两道诏书,为光绪看病的主要御医和太医院的院史等人,或被降级或革职待罪。如今看来,这场貌似因耽误病情而获罪的惩罚分外荒谬,在现在技术的检测下,光绪帝是砒霜毒发而死。结合当天的医案,便知这个结果背后实在包含了太多被掩盖的历史。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杂志 2015年09月 撰稿/徐欣 稿件整理: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