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皇家医院里的悲喜人生(下) | 投稿:夜小雪

【夜读】皇家医院里的悲喜人生(下) | 投稿:夜小雪

2015-11-04    07'09''

主播: FM1604421

5414 323

介绍:
怪太医与“腐儒方” 御医被处罚虽是家常便饭,被降级了,只有勤修医术,再遣良方。故御医中人才济济,经常创出佳话。 1993年,上海打浦桥出土了一座特殊的墓葬,墓中锦罩上书 “明故太医院御医东川顾君之墓”,经过考古学家对出土医书等文物仔细考究,意外发现他竟然是位出色的“心理医生”。 这位御医名叫顾定芳,科举不第,潜心医学,竟在嘉靖年间考为御医。他在朝多年,目睹各种官场纠葛,尔虞我诈,别人也许从中悟出为官之道,或归隐之心,顾太医别出心裁,归纳出一系列治疗“心病”的方法。 他强调“心理治疗”,称“上治治心,中治治形,其下则不论于理焉”。他向明世宗进谏,养生要“清心寡欲”,赢得了世宗的赞誉。而从结果上看,嘉靖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难得的有寿者。 紫禁城里的御医,不论在宫中何处当值,给哪位皇室成员治病,都会留下详细的诊治情况,并且归档保存,类似于当今的病历。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中,至今仍存有4万多件此类卷宗,其中记载的良方不计其数,极为引人注目的是蒙古大夫诊病的记录。 蒙古大夫擅正骨,清朝便在上驷院中设立机构,精通正骨术的御医都集中在此。 有位在宫中服务的外国神父马国贤随驾前往热河时,因马摔倒而受伤,康熙派蒙古大夫为其治疗,事后马国贤记录了让他有些吃惊的治疗过程,过程十分怪异。 据说,这样怪异的治疗法,当时在宫中大行其道。连康熙本人也曾十分愉悦地接受过蒙古大夫为其治疗头痛的方案。 御药房也好,寿药房也罢,清宫里的“医疗机构”几乎无一例外都带一个药字,由此不难看出清宫对药材、成药的重视,甚至更重于人材。 皇家用药要取顶级,无一不是地道药材。光绪帝一病不起时,御医张彭年开了一张十分啰嗦的处方,除了药方还有产地 这样一张充满腐儒气的药方,霎时惊动了全国。清廷迅速行动,四处采集,其中一半药材眨眼睛坐上快马。 不论征集的御药如何加急,要动的心思都不能省。包装无不殚心竭虑,极尽巧思 挖空心思取悦皇家的官员,对那些不用加急的药材,或者作为贡品进献的药材下的功夫更大。 一次,四川各级官员要献上黎椒,又嫌太过普通,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最终写入贡单的是:黎椒念珠一百盘,黎椒手珠一百盘……花椒本是单独的小颗粒,要做成念珠、手珠这类配饰,磨粉加工,得到多有不容易。 西医来了 宫中御医里还有一些特殊的成员——传教士大夫,开这个先河的人康熙,当年康熙罹患疟疾,时冷时热,御医用药效果不佳,此时,两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来的传教士进宫求见。二人诊断了一下病症,不过是蚊虫叮咬所致,只要服用了他们带来的“金鸡纳霜”便会痊愈。 康熙有些半信半疑,是否吃他们的药。此时有四个大臣自告奋勇来尝药,同时找到一些患有疟疾病的人同时服用,结果病真的好了,大臣也身体无碍。康熙随即服下了金鸡纳霜,病愈后便赏了两位传教士一间大房子居住,并允其在京传教。 这场病后,康熙对西医产生了兴趣,几次派大臣们组成考察团,在中国境内寻找类似欧洲产的植物,希望配出功能近似的药物。居然还在宫中建起了一间化学实验室,命两位传教士白晋、张诚负责研究工作。 但若说康熙已对西药完全信任,也并非如此,一次张诚进献了一种镇咳剂,里面包含多种药物成分,康熙遂命人查寻制剂中是否含有鸦片成分,最后并未得到证实,想来康熙也未服用。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太医院最后一任院使张仲元,上奏了一个计划,希望举办太医院医学堂,不仅开中医学堂,也要开设西医学堂,光绪帝批准,但最终因为经费不足只设立了中医学堂。 俗话说,医者父母心,然而,走近紫禁城的御医们却心情复杂,一颗良善之心不够,一颗热忱之心也不够,一颗聪慧之心还不够,或许他们需要的是一颗七窍之心吧。 而今,御药房再看不到这些匆匆忙忙又惴惴不安的身影,房里镶金嵌玉的药具、精巧可观的药柜、披着黄绫子的药袋也都不见踪影。物去人空。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杂志 2015年09月 撰稿/徐欣 整稿: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