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三大殿重生记(上) | 投稿:福糕

【夜读】三大殿重生记(上) | 投稿:福糕

2015-11-06    06'00''

主播: FM1604421

14388 303

介绍:
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亲手肇建了紫禁城,在故宫这座宏伟的宫殿群中,如果说谁当得起“皇冠上的明珠”这样的称号的话,恐怕就只有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了。 然而它们却几经风雨。近600年的时光里,时而金碧辉煌,时而垣残壁断。它最宏大的时期,是明永乐十八年紫禁城建成的那一刻,太和殿比今天大了将近一倍。那时,它的名字叫“奉天殿”。 这也许是奉天殿与它身后的华盖、谨身二殿最美轮美奂的时刻。但在永乐十九年正月正式投入使用后不足百日,便被闪电击中,艳丽的彩绘还未蒙上灰尘,就在熊熊雷火中化为乌有。 大火熄灭后,徒留下“工”字形的汉白玉台基,以及一片焦黑的瓦砾。废墟前,站着神色复杂的明成祖朱棣。他的父亲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他的侄儿朱允炆。在他发起“靖难”兵变之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成了大明帝国的主宰。 尽管在血腥的屠杀之后,朝野上下再没有反对的声音。 然而,朱棣内心依然存在着阴影。毕竟,朱棣也日渐年老,开始担心死后如何面对自己那无所不能的父亲。 在惶恐和不安中,明成祖朱棣把三大殿的焚毁,看成是太祖朱元璋在天之灵给予他的惩罚和警示。 在强大莫测的自然之力面前,一向无所畏惧的朱棣害怕了。终于,在他有生之年,再没有动过重建三大殿的念头,甚至陈情宗庙,说自己要还都南京。 然而,这个承诺并没有兑现,因为当下还有更紧迫的事情需要他去做。为了消除北方蒙古部落的威胁,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朱棣发动了三次北征。而他看似无穷的武略和精力,也终于在公元1424年的夏末耗尽。《明史》记载,成祖朱棣在北征还京的途中病逝。 继位的仁宗朱高炽不同于大明朝任何一位帝王。建文元年,当父亲朱棣领兵靖难的时候,他以监国身份留守北平,以仅万余兵马抵御建文帝数十万军士的围攻。 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先后六次留守监国,主持国政。他很清楚,维持地处北方的京师的正常运转,需要耗费巨大的国力财力。与这里相比,他更中意富庶繁华而又温暖的南京,难以适应北地肃杀冷冽的气候。 父亲还都南京的心意和自己早年在南京的生活,使朱高炽更强化了重返南京的意愿。而这个愿望,同时也是大臣官员们的愿望。于是,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整修南京皇宫的计划也被提上日程。在这样的局面下,重修北京紫禁城一事,当然无人提起。 然而,没有人能预见到,朱高炽在位时间竟然不到六个月。他猝死于洪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425年的五月二十九日。之后,儿子朱瞻基继位,年号宣德,即后来的宣宗皇帝。 宣宗朱瞻基在京师出生长大,并不想还都南京,可父皇遗命和百官意愿也不是那么容易违抗的。好在后来一些事情帮了他:史书记载,朱瞻基打垮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谋反,初定了内阁秉政和巡抚地方的架构,击退了意图进犯的蒙古可汗。做完这些之后,他的权威性已经无人可以质疑。此时,距离他登基已有十年,朝官更迭,所有人都习惯了燕地才是京畿,没人再提什么还都南京了。 既然要把京师作为大明千秋万代的都城经营下去,作为皇权象征的紫禁城,就必须完备,三大殿必须要重建。 只是宣宗已经没有时间了。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紫禁城的汉白玉高台上依旧空空荡荡。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杂志 2015年第九期 撰文/费立国 稿件整理:喵小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