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高丽秘色:王朝中的翡色(下) | 投稿:祈雨熙

【夜读】高丽秘色:王朝中的翡色(下) | 投稿:祈雨熙

2016-05-22    08'00''

主播: FM1604421

2860 233

介绍:
介绍: “影影绰绰如青玉,玲珑剔透如水晶”这是高丽诗人李奎报赞美高丽青瓷的诗句。高丽青瓷自朝鲜的土地生根、绽放及至凋零,前后历经470余年。而这470年,也是高丽青瓷从纯粹模仿,到逐步独立的过程。 9世纪末至10世纪前半叶,是高丽青瓷的产生及成长期。这时的青瓷,在器形设计、纹样、釉色、匣钵窑具及装烧技术上,都与越窑极为相似,是直接模仿越窑的结果。胎、釉配方,则开始利用本地的瓷石质原料和石灰质釉料。产品以碗、盘、盅等日用器为主。 在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高丽青瓷开始吸收和借鉴景德镇窑、汝窑、耀州窑和磁州窑的特点及生产技术。 12世纪前叶,高丽瓷技术已经走向了巅峰,其釉色逐渐变亮,接近翡色。器型沉静端庄,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应用广泛。据朝鲜初年编纂成的《高丽史》记载:高丽毅宗王十一年四月朔日,“阙东离宫成”;“又毁民家五十余区作太平亭,亭南凿池作观阑亭,其北构养怡亭,盖以青瓷。”这是韩国古代史籍中关于以青瓷作瓦的一条重要记载。事实上,当时高丽王宫廷中的青瓷瓦顶建筑,可能并不只养怡亭一处,在高丽王都——京畿道开城的满月台遗址中,也发现过残存的青瓷瓦件。 12世纪后半期,一种具有崭新风格的镶嵌瓷,成为高丽青瓷的主流产品,所谓镶嵌瓷是指在青瓷的胎上精心刻出纹样,然后用赭土或白土填平刻纹,再刮去堆填化妆土时溢出刻、划阴地纹以外的部分,再入窑素烧,其后施釉再次烧成。从而呈现的黑白相映的花纹图案,既素雅端庄,又不失趣味。 镶嵌瓷的出现,是青瓷装饰的一次创新,从镶嵌青瓷的图案和画风看,在构图技法与图案布局上明显和朝鲜的传统绘画——朝鲜绘有关,高丽以原来的纹样为基础,制成独特的纹样。从此,中朝两国的纹样有了明显的差异。 到了南宋时期,高丽青瓷已然名震天下。南宋太平老人作《袖中锦》,将当时所习见的端砚、徽墨、蜀锦、契丹刀、西夏剑等评为“天下第一”,而“高丽秘色”亦赫然在册,而且还特别指出“他处虽效之,终不及”。由此可见,高丽青瓷在当时已取得了天下第一的美誉。 高丽青瓷之于高丽的地位,就如同越窑青瓷之于唐宋,恐怕还要更甚。北宋使臣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称其与“越州秘色大概相类”。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把高丽青瓷与中国历史上水平最高的秘色比称。能得到当时陶瓷业极其发达的宋国使者如此的赞美,反映了高丽青瓷的魅力。 盛世之时,没人想过这美丽的青瓷会随着时局的纷乱而陨落。可放诸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高丽青瓷的衰落仅仅是令人叹惋的必然结局。当时光走到13世纪的元朝,高丽青瓷遇到了与宋完全不同的蒙古人,他们对青瓷的态度,打乱了青瓷发展的节奏。 《高丽史·赵仁规传》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高丽忠烈王时,其重臣赵仁规朝见元世祖忽必烈,他献上了当时时尚的画金磁器。世祖问:画金是为了坚固吗?不是,只是施彩罢了。赵仁规说。世祖又问:那么上面的金子可以重复使用吗?磁器易破,金亦随毁,哪能再用。于是世祖下了一道诏令:“自今磁器毋画金、勿进献。” 可以推测,高丽人在12世纪前半期开始创造的画金青瓷,在13世纪后期可能已经不再大量生产,甚至不再生产了。伴随而来的是,高丽青瓷的曲线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紊乱,而它的形态也逐步笨拙,纹样粗糙简略乃至成了令人绝望的互相断绝的线条。 韩国学者郑良谟先生对此有过总结:自13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蒙古军入侵而导致的数十年的社会动荡和经济混乱,打乱了如此精粹的高丽青瓷风格,衰退的阴影遍及青瓷的器形、胎土和釉、烧制方法以及装饰意匠等各个方面,这种下降曲线有如日薄西山,再也无法挽回。 撰文/迦陵千叶 资料/沈琼华 文章出自 中华遗产2015年12月刊《尘封的儒家田园》 稿件整理:喵小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