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给了你努力的标准?

是谁给了你努力的标准?

2019-02-12    15'04''

主播: 无恙的元素

176 3

介绍:
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让我们在压迫中找不到自我。 几乎所有关于自我的烦恼背后,都有一个“应该自我”存在。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我们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也许本身就是偏见。 我和我的来访者也会讨论他们心里的自我应该,有时候他们会问我:“老师,难道我不该对自己的人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吗?” 我这时候会告诉他们:我们当然需要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我们要搞清的是,这个更好的标准来自哪里。它来自你的内心,还是来自外在的设定? 我们来想想,自然的努力是怎么样的。 也许你也会看到身边那些真正努力的人,他们心里有一个想实现的目标,但其实他们并不那么关心自己努力不努力这件事。 他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事情上,他们只想把事情做成。这时候,努力是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是创造活动所产生的副产品。 可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应该要努力”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他会想,“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是既然那些成功的人都很努力,头悬梁锥刺股这件事我也会啊。”于是他开始遵照内心应该的规则行事。 他读书、听讲座、学习。可是他心里并没有特别想做成的事情。只想要努力这种状态本身,因为“努力总是对的”。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 想一想,生活中有多少人在跟你灌输“应该如此”的信条呢? 电视上的偶像剧在告诉你,该怎么谈恋爱; 精明的商家在告诉你,该怎么给情侣送什么礼物; 结婚的时候要拍什么样的婚纱照; 有个水果贩子在一个平安夜发明了平安夜要吃苹果,于是,平安夜送苹果就变成了一种标配。 我们的心里有太多的“应该”在告诉我们怎么做,这些应该思维变成了我们对自己情感的限制,并最终取代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这就是自我应该思维的最大问题。 听到这儿,也许你已经明白了。“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它的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了我们自发的行动。 应该思维完整的语句也许是:既然别人觉得那样做是对的,那我就应该那样做。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像别人期待的这样做。 也许你还会有点困惑:刚刚所有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想努力、想改变,看起来也是自主自愿的,没有人强迫他们,这难道不是自发的行动吗? 其实,这不是自发的行动,而是对自发的一种模仿。 你现在或许能理解为什么我说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了。因为,应该思维会妨碍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们的行为偏离事情本身,变成一种模仿。 其实,应该思维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应该思维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更会影响我们的思维,造成思维上的非黑即白。 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这个理想的自我通常都是完美的,聪明、美丽、优秀、毫无瑕疵。当我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所以,我们会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实的自己。 这些理想的自我,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真实的自我经验,而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谈恋爱”这类的规则堆起来的。 为了保护这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他们会变得非常死板,会排斥自己内心里跟这个“应该自我”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这样一来,他们就被这些“应该的规则”支配了,成为了“应该规则”下的提线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