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晓 物理学史上失踪的中国人(上) 朗读:吴旭

杨东晓 物理学史上失踪的中国人(上) 朗读:吴旭

2017-08-13    14'35''

主播: 我的历史

11290 533

介绍:
物理学史上失踪的中国人(上) 作者 杨东晓     82岁的李正修决定寻找父亲。这一年是2007年,距离他的父亲李复几病逝,已过了整整60年。   这年2月,李正修收到外甥姚辛从上海寄来的信:上海交通大学正在寻找“外公”的后人,并拟请家族老人们“讲故事”。   李正修10岁那年到上海求学,一年后日军打进他的老家苏州,全家人四散辗转,此后再也没有见过父亲。他只知道父亲是位工程师。 从上海交大发来的两页资料中,李正修第一次得知,父亲在1907年成功挑战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勒纳关于光谱形成原因的火焰中心发射说,被授予波恩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物理学博士。 科尔总理的礼物   在此之前,上海交大已经寻找李复几将近两年。而李复几的母校德国波恩大学寻找自己的学生已经二十多年。  1984年10月,德国总理科尔第一次访华,他送给北京大学几件礼物:与李复几1907年博士论文同样小开本的单面复印本、他的照片、波恩大学签名纪念册。  科尔总理10月10日在北大演讲时说:“中国学生留德早有良好的传统,早在19世纪末期,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有很多贵国年轻科学家到我国接受大学教育。波恩大学是首先颁授博士学位给一位中国公民的欧洲大学,他姓李名复几,博士论文题目为碱金属,该论文于1907年于波恩大学通过。我带来了该论文的复印本以及李先生的简历和离校证明书,请你们存档。”  在科尔演讲的次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稿件中,都只刊出了前半段,后半段李复几的个案,中国报纸并未提及。因此,在1984年,中国读者和各大学依然不知道李复几这个名字。 科尔总理的礼物,李复几的博士论文  这份档案在北大的档案馆静静地躺了23年。  2007年6月,李正修把沉寂在北大的资料复印并寄给上海交大校史研究室的欧七斤。 此后,他继续联系过去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和外交部的老同事,希望能了解到当年更多详情,但未能如愿,成为李正修最后的遗憾。 被埋没的上海交大校友 上海交大寻找李复几,是从2005年5月10日开始的。“中德世界物理年暨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在会上放映了一部回顾中德学术交流的幻灯片,一位东方人的头像下,写着NanYang College,这是南洋公学的英文名字。交大核反应堆专业出身的校长谢绳武意识到这位留德学生与交大有关,他立即起身,快步赶到校史办公室。   一会儿,谢绳武又跑回纪念会现场,他宣布了一个消息,纪录片中出现的那位东方青年,是南洋公学1901年的留学生李复几,他于1907年获得波恩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   接下来的午餐会气氛格外活跃,中德双方约定2007年李复几获得博士学位100周年之际,双方在上海交大举办纪念活动。 从此,交大校史研究中心的欧七斤老师,开始了对李复几生平的探寻。 我向欧七斤老师询问过他寻找李复几的过程,他首先从交大现存的南洋公学档案中查到,1901年,南洋公学中院毕业了6名学生,其中4名被公费送往英国留学,李复几考取总分第一。 1898年,李维格任上海公学提调时,与侄子同时也是公派留学考试的第一名李复几合影,是年,中国开始了戊戌变法   李复几进入芬斯伯里学院(Finsbury College),就读机械工程专业,后入伦敦机械工程师研究所实习1年,之后再入伦敦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04年毕业。   在4年留英期限将满之时,李复几致函南洋公学督办盛宣怀,表明自己想到德国学习自然科学之愿望和理由,盛宣怀以李复几“才品甚优,有志向学,自应展长学期方能造就成材,以备回华效用”,同意延期至1907年6月,年供经费180(英,此英未读出)镑。    “屠龙之技”   1907年1月,在波恩大学只学习了一年的李复几,便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经考证,这是中国人在世界上获得的第一个物理学博士学位。   我向研究中国物理学史的戴念祖先生请教过李复几博士论文在物理学史中的地位,戴先生说:“勒纳于 1905 年因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的光谱理论在两年之后被李复几证伪。鉴于勒纳在本世纪初物理学界的影响,李复几的工作是有助于物理学发展的。 李复几博士论文封面的题谢 李复几推翻了勒纳在1903、1905年提出并完善的“关于光谱形成原因的火焰中心发射说”,并完成了自己的“推验光浪新论”,是当时光学界最为前沿的一项课题。勒纳何许人?他在1905年因对于阴极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年,提出狭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想给勒纳做助手,被拒。多年后,成为希特勒物理顾问的勒纳出于种族歧视的原因对爱因斯坦进行过迫害。   26岁的中国学生李复几对光学权威勒纳的挑战成功,无疑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一大传奇。   波恩大学对李复几的纪念,不仅在于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因为勒纳后来成了希特勒的物理学顾问。在反思纳粹的德国,当时敢于挑战这样一位学术权威,自然是被母校称道的。   欧七斤老师注意到李复几在南洋公学时期填写的表格,他与我国近代钢铁专家、汉阳铁厂的主要开拓者李维格是同乡,又同姓李,他们又有何关系呢?在华东师范大学夏东元教授提供的《李维格的理想与事业》一书中,欧老师找到了年轻的李复几身着西装与李维格的合影,并在图片说明中得知,李复几是李维格的侄子。   欧七斤顺着夏东元教授提供的线索找到李维格的孙子李正名先生。李正名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化学及农药化学专家,他确认了李维格与李复几的叔侄关系,并告诉欧七斤堂叔李复几1947年已过世,他回国后曾在上海交大、汉冶萍公司、自贡等地工作过;他的儿女还健在。   李复几留在交大方面的资料只有梗概:1907年夏秋之间李复几先在上海高昌庙江南船坞担任副工程师;1908年8月,上海交大前身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成立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电机专业——电机科。李复几回母校主持建立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电机实验室,他与一位英国同事……麦斗门二人开了中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的先河,两年后,李复几又和美国同事谢尔屯主持建成了电机实验室。显然,实业救国的年代需要工科,李复几的理论物理仍是“屠龙之技”。他还在复旦大学担过教职,但是,物理学在1910年代的中国,除了师范以外,毫无用处。想搞理论物理和基础研究更是天方夜谭。 李复几回国后的40年间,有37年忙碌在土木工程第一线。     我曾经问过戴念祖先生:李复几的前沿科学与中国当时的物理学水平,相差多少年?戴老说:“物理这个词由日本传入中国那年,李复几正在准备出洋留学。此前,他只学过‘格物’。1900年以后,京师大学堂、南洋公学才有了‘物理’课。等到他学成回国时,中国的物理学事业尚未起步。”   20世纪初,实业救国的大潮淹没了对基础学科和理论科学的研究。 中国物理学真正起步,是在1925年叶企孙从哈佛回到清华之后。此时,李复几已在武汉当了15年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