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用国学(祝和军)回到中国文化智慧的源头

读国学用国学(祝和军)回到中国文化智慧的源头

2016-06-18    10'41''

主播: 笑满

94 1

介绍:
回到中国文化智慧的源头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人,只有具体的人。而每一个具体的人,又都是文化的存在。正因如此,人才成了一个大写的人。萨特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人不像动物那样通过“遗传基因”而延续物种,而是通过文化传承文明。“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滋养,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所到之处,春意盎然,绿色一片。 没有任何人能够客观地去打量自己的文化,因为他已经在自己的文化之中了。文化对于人来说是“日用而不知”的,如何能够抽身而出呢?爱因斯坦说得好:“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人和文化的关系,也许就是“鱼儿”和“水”的关系,“鱼儿”对“水”一无所知,正如人对自己的文化一所无知。但正是在这种“日用而不知”中,文化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你,或者说支配着你。它对你的支配是无形的,而且你也愿意让它支配,否则你可能就会觉得羞耻、不堪。正如泰勒所说:“文化可以使一个人因为某些食物被文化打上不洁净的烙印而饿死,尽管该食物的营养对一个人是有效的。文化可以使一个人为了扫除污点而剖腹或枪杀自己。文化的力量大于生死。”从这个意义上说,捍卫文化无异于捍卫生命。 让人加速度地脱离野蛮状态的是文化,而让人感到桎梏和压抑的,估计也是文化。文化就好比黑暗里的一丝光亮,它在照亮了某些地方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他部分。“知其白,守其黑”的警告和呐喊在无情的历史面前总是显得如此地苍白和无力。难怪马克思大声疾呼:“我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孔子更是慨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于是,文化开始有了精华和糟粕之分,有了优势和劣势之别。 我们的文化也是如此,泱泱大国,堂堂五千年文明,在近代遭遇了“五千年来之大变局”,终于暴露出其软肋——不精于“长技”! 不精于“长技”本来也没有什么,我们本来仍然可以在“文质彬彬”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俯仰进退中把玩人生;时政腐败也没关系,改朝换代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司空见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已经是融入国人血液里的信念。道显,我们可以兼济天下;道隐,我们还可以独善其身。总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现在的情况可不一样了,西方人不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也在精神气质上挤压我们的文化。我们开始面临着来自肉体和灵魂的双重压力。不精于“长技”就会“落后”,而“落后”就意味着挨打。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不面对的。因为“坚船利炮”能够在瞬间消灭我们的“肉体”,远非大刀长矛所能及。而“肉体”上的威胁随即带来的是文化上的危机。因为亡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亡天下。天下亡了,中国人就不是中国人了,那才是真正的亡国灭种! 历史长河滚滚不息,我们的文化曾经饱受沧桑,历经磨难,但最后仍然是以“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魄将外在的挑战和威胁化为无形,纳为己有。但这次呢?这次,我们是否还有信心? 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到苗头。无论主张完全照搬西方的激进派,还是死抱着传统不放的保守派,都没有给我们希望。因为他们都不曾平心静气,内心中充满焦灼,时而自大,时而自卑。致使我们的文化经常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中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时而是座上客,时而是阶下囚,时而是“礼教杀人”、“打倒孔家店”;时而又是“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自大很可能就是因为自卑导致的,而自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大的不堪重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至今仍然没有走出“五四”,至少在文化上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所谓的“创造性转换”,最终都流于了破产。原因也许很简单,我们总是想去找到点什么,都是带着太多的预设和目的。而这个目的和预设的参照物正是西方的文明。当我们用别人的标尺来度量自己的“三围”时,还会知道什么是“性感”和“美”吗?于是,找到了、量准了,我们自大;找不到、量不准,我们自卑。这种双重的矛盾心理已经成了国人“致死的疾病”和“压在心头上的坟”,挥之不去,转又重来。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也许最好的方式还是要静下心来,既不自卑,也不自傲,严肃认真地梳理我们的文化。其实,文化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什么是精华,哪些又是糟粕?优势是什么?劣势又在哪里?历史的发展毫无辩驳地告诉了我们:文化的优势正是劣势,糟粕往往正是精华。比较的标准不一,得出的结果就会大相径庭。文化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路径,根本就没有优劣之别,而所谓的“精华”和“糟粕”也不过是心之妄念。因为,它本来就是“无待”的,没有对待,何谈优劣? 当然,种下“龙种”,可能会收获“跳蚤”;源头的“活水”也可能出现“死鱼”。但这种蜕变不是文化本身的错,而是黑格尔意义上的“历史之恶”。中国有中国之文化,西方有西方之文化。中国的文化在历史中出现了僵化和异化,西方的文化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而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靠文化的碰撞彼此提供“养料”和“刺激”,更重要的还是要回到自身文化的源头,重新燃起火焰,使之“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又在一定分寸上燃烧”。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本书就是要去找源头。看看我们这个民族在文明的选择上选择了什么样的路径。在历史的演进中,其所谓的精华和糟粕、优势和劣势又是如何纠结在一起的。最起码,要还它一个原本的面目。这也是本书的初衷和落脚点。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