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用国学(祝和军)第一卷 《易经》与中国人的“阴阳”思维

读国学用国学(祝和军)第一卷 《易经》与中国人的“阴阳”思维

2016-06-18    03'44''

主播: 笑满

61 1

介绍:
卷首语 讲国学,有人认为首先就应该讲孔子和老子。的确,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老子是道家文化的鼻祖,而正是这两种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正所谓“入乎儒,出于道”。然而,我们似乎忘记了,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尽管不同,一个讲“入世”,一个讲“出世”,但他们所运用的方法、思维的模式却是相同的,即都是一种阴阳观。无论是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十七章》),还是道家的“万物负阴以抱阳”(《道德经·四十二章》),都是基于“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的基本观点得出的,而后者正是出自《周易》。 “一阴一阳谓之道”概括了《周易》全部的秘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易》打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什么是思维模式?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思维习惯就是遇到问题该如何去思考;遇到困难,该如何去解决。它关心的不是思考什么(What to think),解决什么(那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所倡导或宣传的),而是如何思考(How to think),如何解决。正是有了《周易》的影响,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直到今天还是上面“阴阳鱼”式的,从来也不是直来直去,而是讲究迂回进入、张弛有度、过犹不及、以退为进、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内方外圆、否极泰来…… 今天,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式的智慧”、“中国式的领导”、“中国式的管理”,这些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东西的魅力在哪里呢?我认为不是世界观,而是方法论。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很独特,处理问题的方式很新颖,解决问题的途径很“怪异”。而这种思维模式正是《周易》给我们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维模式就是这里的“渔”,它要让我们学会怎样把“鱼”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