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33 从人类中心视角中抽离,我们重新观望自然|艺术家郭城

ep.033 从人类中心视角中抽离,我们重新观望自然|艺术家郭城

2021-11-25    84'33''

主播: 尺不客听

271 1

介绍:
观看郭城的艺术作品,那些习以为常的概念,往往会在头脑中经历解体、重构。 2017年开始,郭城创作了一系列指向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作品,“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临时的)小器具”、“琥珀系列”。 播客中,艺术家郭城与我们重新探讨了「自然」的概念。 “这个系列作品中,最根本的点是Second nature第二自然这一概念,这不是很新的概念,大意是,人类理想中乌托邦似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当我提到自然,你可能会想到大瀑布、大峡谷、热带雨林,然而,这些地方都不存在绝对的自然。” “微观角度来说,比如碳排放,不是说中国排放了,这些二氧化碳就只在中国上空浮着,它会随着气流流动到世界各个角落,再沉降土壤。所以我们当下的地层碳含量比以前要高,数十万、数百万年后,这块地层跟以前相比是不一样的。像这样,人类行为产生的东西不断进入土地,微观角度上,其实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无人区,也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自然。” ——郭城 学习工业设计出身,艺术家郭城的作品以雕塑和装置为主,我们能在其中明显看见技术的逻辑在脱离实用层面以后,参与探讨艺术主题时展示出来各种有意思的状态。这也给予了浸润于科技便利的我们,重新感知技术逻辑如何侵入现实的另一种体会。 TSUBO RADIO:The Last Table第三十三期,我们邀请了嘉宾青年艺术家郭城,一同加入圆桌讨论。 本期主题:从人类中心视角中抽离,我们重新观望自然。 欢迎大家收听。 嘉宾介绍 郭城 1988年生于北京,如今定居上海的艺术家。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曾获得奥地利电子艺术奖荣誉奖,林茨、STARTS奖等等多个奖项。郭城的作品常以雕塑/装置的形式呈现,他的艺术实践着眼于既有/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Max TSUBO户外品牌主理人、品牌创意总监;同时也是摄影师、健身爱好者。作为自幼在澳大利亚成长的华人,Maximus曾就读金融与哲学双专业。早在成为TSUBO品牌主理人之前,便是户外文化的先行者。 本期内容节选 Host:Amber 嘉宾:郭城, Max 03:00 郭城 艺术本身是很关乎感受的事物,你看到一个作品时,可以先不去调用逻辑分析,你就直观地去看它,或去感受它。如果你对它感兴趣,可能你再去看作品介绍,或者更进一步了解艺术家,了解背后的创作逻辑。至少我自己当下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可能是这样的,或者说,我也希望观众们看到我的作品是这样子的。 12:00 郭城 我从2017年开始的一系列作品,从一套装置“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到“(临时的)小器具”,再到“琥珀系列”,其实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题。这一系列项目里,我在尝试用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现在谈环保,谈污染治理,这些都是利己角度,以人类为核心的。我们以人类为中心,所以判定它是一个污染物。比如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海洋污染,有一幕印象很深,一群科学家或是环保主义者开着船来到太平洋,有很多垃圾飘在那,随手就捡起一个篮球、还是一个桶,下面沾了很多贝壳。那里确实是有很多垃圾,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正是因为篮球飘在那里,所以贝壳们有了一个栖息地,自然生态其实一直是自我平衡的。 当我们提出环保口号,我们打着一个为地球考虑的幌子,在为人类自身服务,这就是一个非常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17:00 郭城 人类世(Anthropocene)最早是科学领域提出的概念,当下人类活动给全球地质地貌,包括整个环境造成了巨大改变,我们对环境的影响不弱于其他自然界的力量,那么我们把当下所生活的这一个地质年代叫做人类世。 我有一个项目做的,是对人类世地层上做了干涉。具体操作是,我在一个一平方米的土地上挖穿了人类世的地层,把里边的土取出来,将土里边的人类痕迹清洗掉,再把土埋回去。这里涉及了两个问题,一是我怎么去定义人类世地层的厚度?二是我从里边清理了什么样的人类痕迹?同时它又是一个悖论,我们所讨论的人类世地层,土壤里充满了人类痕迹,等我把土里的人类痕迹去掉以后,它就变成了一个在人造土地上清理掉人造物的土地,它也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变成了第三种奇怪的状态,一个悖论式的存在。 44:00 郭城 现在来说,绘画也许是卖得最好的媒介,但同时也是非常难做的媒介。因为绘画的历史最长,你想做出颠覆性的绘画作品也最难。很多经典的主题,其实艺术家都会想去回应。比如白南准曾经有一艺术作品,一尊佛在看电视,电视上有摄像头在拍摄这尊佛。它在一个技术语境里讨论了「观看」和「被观看」,但是他加了一尊佛,一个关于「我」的禅性形象。在不同的媒介里又回归到那些经典主题。只是说,那些经典主题是非常难做的,因为做的人太多,也太难超越。 01:08:00 郭城 每个艺术家的取向不一样,有的艺术家可能要跟艺术史不断对话,写艺术史的人写的时候,他也更容易把你归结到某一个脉络里,去进行一个讨论。你肯定还要是继承一些风格,这是无法规避的。 从大众意义上,我做的可能更偏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虽然发展时间很短,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刚刚兴起,到现在还是有一个脉络在的。艺术家对于装置、材料、现成品、技术的使用还是有一个传承关系。但由于是比较丰富的媒介,所以它也许是视觉语言的传承,也许是观念上的再次进化。甚至这个关系不一定来自传承,而是来自于反对,比如说刚才提到杜尚。反对是一种关系,打破也是一种关系,对于我来说不用多少规避。 本期背景音乐 lullaby-excerpt 音乐来自gene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