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野秋|天山的"死神"(下) 演播:江明

胡野秋|天山的"死神"(下) 演播:江明

2016-02-26    11'11''

主播: 自在生活「聲之韵」

256 7

介绍:
胡野秋|天山的"死神"(下) 路上比想象的还要困难。强劲的风墙常常一下子迎面飞过来,有几次都差点儿把我们全部掀翻在地。实在挨不住的时候,我们只能紧紧聚拢在一起,抱成团,压低身子,把头埋进怀里取暖,每每这时,我都被围在中央。尽管这样,身上的毛毯也裹得很紧,但脚下的凉风不停地在寻找温暖,想方设法地向裤腿里拥挤。头发上的落雪也很快结成了冰粒,冻成一体,摸上去俨然一顶厚厚的冰帽。我的大脑因为极度的寒冷经常瞬间变得意识模糊,但心里不知为什么总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我,一次次让我清醒过来,与突击队的兄弟们并肩抗击接踵而来的困境。 出发不太久,公路上的雪已积了半米多厚,但两把铁锹依然不停地向前推进,有人坚持不住了,马上换人继续。我贴近阿由希的耳朵问,这儿到有人家的地方有多远。他说,不知道具体有多远,但知道方向,能把我们带到那儿。阿由希是草原上的牧民,放牧丢失了牛羊,或是遇上极端的天气,这是家常便饭,每年春秋转场,更是最大的考验,因此练就了辨别方位的本领,能根据星星来确定方位。虽然没表现出来,心里还是有些担心,万一走错了方向,那可是要命的事儿,但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信任。 风交雪没有半点儿停歇的迹象,低气温下的高强度运动,让每个人的体能下降得飞快,铲雪推进速度明显减慢了许多。此时,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我边紧抓铲子铲雪边大喊大叫地说了很多很多:“老乡们,我们一定要冲出去!冲出去我请大家喝酒,喝好酒!让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我请大家到北京做客,登天安门,爬长城……”我不断地鼓舞着大家,大家也一起呐喊着回答着我,突击队的决心在雪夜里回荡。 突然,有人喊道:“快看,有灯光!”果然!前方出现一缕弱弱的亮光,这一发现立刻让大家振奋起来,阿由希和另外一个队员两只猛虎一样,扑进齐腰的雪里,扭动着身体开道,直奔灯光而去,我们紧随其后。是辆车,一辆越野车!当所有人到达车边,身后蹚出一条“战壕”,微弱的光线下,这代表着百余人生命希望的通道显得分外庄严! 越野车的司机告诉我,前面还有一辆班车,风交雪太大,视线不好,又是山路,班车原想停下来避一会,结果风交雪越来越大。好在车可以发动,又有暖气,但燃油不多,只好断断续续地发动车子,以确保乘客不被冻坏。 “离这儿最近的地方有个道班,但是走路要三小时,而且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值班。”他告诉我们。我看了一下手表,已经半夜十二点过五分了,路上的雪已近一米深。我们是晚上不到八点开始突围,也就是说已经在风交雪里走了四个多小时,大家的体力消耗很难想象,但没一个掉队的,没一个叫苦的,我被他们的毅力和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感动着,也感谢着。没有他们,我无论如何也到不了这里,中途有一段,几乎是队友们架着我向前走。但这种情况下再走三个小时,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不是拼命就可以完成的。我想了想,跟司机师傅商量:“您开车,我们负责打通道路,怎么样?这样既能保证我们队员轮换时在车上休息,又能继续帮咱们几辆车突围,是两全的”。司机师傅同意了,这时必须争分夺秒,我立即指挥着突击队行动起来,“时间就是生命,同志们,我们每次下去两人铲雪,其余人在车里休息,五分钟一换,大家开始行动!” 在我们拼命向外突击的时候,何明清就到客车上安抚乘客,保证所有人的安全,保证没有一个人被冻伤。马师傅和小李也是忙前忙后,照顾着大家,力所能及地帮助着乘客。妇女和儿童优先到我们的小车上取暖,其余的人轮换保暖,大家互相照顾,相互帮助,齐心协力。 车上唯一的两个馕饼,我们也分给了班车上的乘客,大家都很谦让,最后留给了妇女和儿童。那一幕感动了所有人,无论是民族同志或汉族老乡,都表现出了友爱与大义。那位献出毛毯的维吾尔族妇女激动地说:“今天太高兴了,能遇上这么多好人,我是库尔勒人,有机会我一定要请你们吃我亲手做的拉条子,手抓饭……” 这时的突击队,在汽车的帮助下,前进依然困难重重。风交雪发疯地扑向大地,气温越来越低,突击队队员们的裤子也早已湿透,冰块一样贴着身子。队员们已经快吃不消了,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轮换由原来的五分钟轮换缩短到两分钟。衣着单薄的我双腿已经不争气地没有知觉了,众人分外照顾我,几次都拦着我,不让下去铲雪。我坐在车上双手不停搓着双腿,又是感动,又是恨自己的不支。 零晨3点多,我们终于到达了道班。最后的那几百米,是几位队员架着我,拖着我进的值班室。我抓起电话拨通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宣传部德力夏堤部长的手机。部长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将情况汇报给了州委书记张波,张波书记迅速给公安局、交通局、武警部队下达救援命令,并成立临时救援指挥部! 一小时后,由四百人组成的两支救援队伍,分别从公路两端向达坂集结。经过近九个小时的机械化推进,下午二点,由和静方向进发的救援队伍成功打通救援通道,将被困达坂100多名群众安全营救,无一受伤。当我们返到和静县巴轮台镇时,张波书记、德力夏堤部长等州、市、县领导早已等候在公路边,劫后余生的我紧紧地握着张书记的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后记:这是一次真实的遇险与救援,《新疆日报》《巴音郭楞日报》等媒体都有报导。但在山上的突围细节也只有我最清楚,媒体报道的只是两支救援队的营救过程,对我们突围之事并不知晓。本来一下山,我就想写这次遇险,考虑到我是当事人,又是突围组织者、亲历者、实施者,就没有写这篇文章。但压在心里这么多年,我答应过突击队员请他们喝酒的承诺,至今尚未实现,于我来讲是很大的遗憾。福建商人何明清的高尚人格应该得到弘扬与赞扬,让更多人知晓当时的细节。若有机会拍成电影,我定会把更多的细节披露出来。因属于约稿之用,不能展现当时全貌,就算是一个梗概吧!以纪念平安脱险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