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散文《感恩之恩》张孔明

配乐散文《感恩之恩》张孔明

2016-10-02    09'05''

主播: 播音蓝总

193 3

介绍:
感恩之恩 孔明 感恩,常被一些人吊在嘴上,比打个喷嚏还顺口,至于是否发乎心,是否能落到手和脚上,只能扪心自问了。《现代汉语词典》如此解释“感恩”:“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由此极容易联想到几个成语,如感恩不尽、感恩图报、感恩戴德等。俗语云:“滴水之恩,泉涌相报。”又云:“乌鸦尚反哺,羔羊求跪乳。”显而易见,这都是要求人有感恩之心,不能做白眼狼,更不能恩将仇报。 话是一百个正确,也契合初心,我却由此而生发忧心。忧从何来?且听我道来。人,是否感恩是一回事,是否有恩可感则是另一回事。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感恩”之“恩”并不宏大,就是“帮助”而已。所谓“滴水之恩”,也就是出手帮助吧。由此我又联想到一个成语,叫“助人为乐”。把帮助人当作自己的快乐,这已是“拈花微笑”了,如果人人能做到,那么人人都应当感受到鲜花簇拥,芳香扑鼻。事实上,很多人感受到的,可能恰恰相反!一些帮助对自己而言等同举手之劳,一如顺水人情,甚至易如反掌,对他人而言则如同雪中送炭,雨中送伞,甚至“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但遗憾的是,人在旅途,遭遇的却多半是冷漠!譬如一瓢饮便能解人饥渴,一些人却视而不见;譬如指路也就是顺手一指,一些人却不屑一顾。本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道理像矿泉水一样清澈,一些人却抱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哲学,不但不心生惭愧,反而心安理得。咦!做人如此,夫复何言! 感恩之恩,恩从何来?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地上也不会无中生有。饮水思源,感恩之恩还是要在源头上去寻找。俗话说:“大恩不言谢。”人的一生,谁没有领受过“大恩”?所谓“大恩”,不外乎三:父母生身养育之恩,老师传道授业之恩,社会关心爱护之恩。这三大恩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否则天空就不会有晴朗的日子;这三大恩并非无懈可击,否则人世间就不会有灰霾天气。只要怀揣良知,前者就会被刻骨铭心;只要不睁着眼睛说瞎话,后者就不能被一叶障目。有春风化雨,也有暴风骤雨;有春城飞花,也有飞尘黄沙。社会生态,大致这样,不能否认吧? 所谓忧心,忧在这里:父母之爱,被功利绑架,急功近利成为养育动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此而不惜代价,甚至不惜透支儿女的身心健康,还美其名曰:“不能牺牲在起跑线上。”殊不知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日起,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儿女在父母眼里是掌上明珠,这属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把儿女当成“王子”、“公主”去养,这就有悖于社会常理了。道理简单得像满地落花:“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家里的“王子”、“公主”,走向社会后,在他人眼里也“王子”、“公主”吗?哈,点到为止吧! 至于“师恩”,早已经凝固在嘴上了,要让每个孩子感同身受,谈何容易!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感受到的不是“有教无类”,而是“金钱万能”加“分数挂帅”。择校,分数保底,金钱开道;要上名校,只有分数和金钱,未必就如愿以偿;补课,说的比唱的好听,实际上就是老师创收。学校自肥了,老师包儿鼓了,师恩呢?一些老师对好学生也还罢了,可对差生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心灵的化育,才是师恩的土壤。就说择校吧,一些所谓名校实际上是水面上撇油花,把油练成油而已,“油”是否感激,只能问“油”了。 学校是社会的,如此教育下一代,让孩子们如何感恩呢?义务教育如同阳光雨露,阳光被遮蔽,雨露被屏蔽,不适得其反才怪了。常见有识之士惊呼一些学生不爱国,一出国门就数典忘祖了,但又有几人追问缘由?又有几人追问而得到回应?一些高考优秀生即使蒙受阳光雨露,也不以为恩,反以为是自己为学校争光,是学校荣誉所系,有利于学校招生。仔细推想,是否都是诛心之论?是否都是忘恩负义之语? 要想让人感恩,首先得向人施恩,这恐怕是常识! (原载《渤海早报》2016年9月30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