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夫妻用10年,陪伴胆小怕黑的儿子成长为自信上进的青年(上)

我们夫妻用10年,陪伴胆小怕黑的儿子成长为自信上进的青年(上)

2021-07-24    18'58''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801 7

介绍:
我们夫妻用10年,陪伴胆小怕黑的儿子成长为自信上进的青年(上) 原创:郑委老师 发布时间:2021年7月21日 朗读人:陈淑芬 前言 强烈推荐阿红在爱与幸福小水滴平台的分享,尤其是孩子年龄还小的家长,更需要好好读一读。 1.阿红夫妻俩十年的陪伴,让孩子从胆小怕黑的生命状态,成长为积极阳光自信的生命状态。正应了这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2.阿红的先生非常好地引领家庭的正确方向,引导家庭走上正道,成为了家里当之无愧的“领导”。特别要为阿红的先生鼓掌,希望他能加入父爱如山联盟,陪伴和帮助更多的男人们成为家里的“领导”(领,就是引领家庭正确方向,探寻真理;导,就是引导家庭正确的道路,坚守正道。) 3.为阿红的坚持习学鼓掌,她的坚持习学,让她回归到妻子、媳妇、妈妈的位置上,做好自己,让自己静下来,她的先生也就能顶起来,最终,整个家庭走上了良性的循环。 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家庭、她的孩子是如何改变的。 正文 文 |阿红 我是2011年参加爱与幸福学习的,到现在正好十年了。 十年前,我的儿子8岁,那时的他是一个怕黑胆怯的孩子,现在,他就读于广州美院,是一个阳光自信上进的青年。 走进爱与幸福源于孩子,因为孩子的问题,我当时差点想要放弃家庭。 我和先生都是工程单位,长年在外工作,孩子在一岁两个月时就交给公公婆婆养育。 在孩子8岁时,正好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高速公路项目,我和先生向单位申请调回,这样既可兼顾工作,又可兼顾家庭(孩子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的)。 调回后,和公婆孩子在一起,直到那时我才觉得是在过真正的家庭生活,才开始当儿媳,当妈妈。 第一阶段:迷茫痛苦,忍耐逃避 在一起生活后,我发现生活中很多知见与老人是不统一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一致,也因此引发了家庭矛盾,虽说不争吵,但家庭时而处在低气压状态,让人感觉透不过气来。 孩子很乖,却乖得让人心疼,没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有的童真和朝气勃勃! 比如,孩子8岁多了,公婆还在喂饭或者不帮孩子夹菜,孩子就不吃,并且孩子很怕黑,不会与别的孩子交朋友、写作业边写边玩等等。 在我们回去前,孩子除了去学校,其他时间基本不能离开老人视线,老人特别怕孩子受到伤害,生活上包办多,但在学习上对孩子又高要求,除学校的作业,家里还有很多练习题。 爷爷奶奶对孩子太好了,好到孩子磨蹭也从不发脾气,但就是坚持不懈地陪着。这种无微不至的好,好到孩子不能有任何的拒绝。 看到老人这样全心全意地付出,为了孩子倾尽了所有,我也跟孩子一样,虽对孩子有不满,对老人的做法有不认同,却都不能表达。 看到孩子缺乏应有的状态,我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和焦虑,担心孩子将来生活不能自理,将来没出息,感觉生活没啥希望。有时候,我只能自欺欺人,离开家,躲得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 【小编心语】 这是中国家庭非常普遍的现象,夫妻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了老人家,老人家也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可是大家教育孩子的想法又很不一样。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来教育孩子,而不懂得教育的规律,同时,因为相互在意,不想引起冲突,所以,冰山下是暗潮汹涌。 这样的家庭氛围,孩子处在其中,一定不舒服,也一定能感受到,孩子可能很不安,却表达不清楚。不安的孩子怎么可能真开心快乐呢! 第二阶段:博客自学,初见成效 有一天,看到孩子那种胆小的状态,又不敢说(怕老人多心,不高兴)。以前说了,老人也不接受,还常常引起家庭的矛盾。我心里特别难受,就自己走出家门,在花园的一个黑暗角落坐了下来。 那时的我心里想的是,既然你们(爷爷奶奶)这么离不开孩子,这么紧紧地粘着孩子,我都参与不了,提任何意见都被否定(我先生也不觉得孩子有什么问题,从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全家就我一个人在着急,我特别孤立无援。那就按你们的方式来培养好了,我不参与了,我离开好了,真的是有些赌气、逃避的想法。不知自己坐了多久,突然惊醒了,往家走去。 回到家,发现家里人在找我(我出门没带手机)。我一句话也不想说,回到自己的卧室,打开电视,是中央12台张越老师主持的夜线栏目,节目的名字是《孩子有病谁吃药》,感觉应该跟孩子教育有关,就认真看了起来。 当时有两个嘉宾,其中一个是郑委老师,还有一个我忘记了。只记住了郑委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说到我心坎上,就像喝了一碗心灵鸡汤,让我恍然大悟。 第二天,我开始在网上搜郑委老师博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追着博客走,也用博客上讲的方法来处理孩子和老人的问题,特别管用,且还和先生分享,让他也看。 从博客中,我的先生也开始意识到孩子的一些问题,愿意配合我,参与进来。 每当看到儿子的问题,我就告诉先生,一起商量怎么办,由先生去和公公婆婆沟通。就这样,我们逐渐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以前,饭后我们想带孩子到楼下玩会儿,孩子不敢跟着,要爷爷奶奶点头他才跟着。到后来,逐渐愿意听我们的,孩子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有了一些生气。 第三阶段:地面课程,幡然醒悟 跟博客半年后,我看到网上有通告,说暑假在北京有面授课,7天7夜。 我马上与先生商量说,我要带孩子去北京上课。这时先生感觉我是不是着魔了,说孩子很正常,不需要太认真,是我太紧张了。 可我根本听不进他的劝,和先生说就当带孩子出去旅游一圈也好。先生看说服不了我,又不放心我们自己去,怕我们娘俩被骗,就说“我陪你们一起去吧。" 就这样我们一家三口瞒着公公婆婆到了北京。 第二天,全班33位学员坐上了去北京郊区山里的大巴,在车上,我先生还和身边人说,他不是来听课的,是陪我们娘俩,保护我们的。 可没想到,当天夜里的开营仪式上,我先生就被郑委老师打动了,他觉得郑委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高度和哲理。 男人是理性的,一旦相信,就会学得比女人更认真。 接下来的七天七夜,我先生听课比我还认真,先生说他读书时都没这么认真听过课。 我们每天从早上7点开始上课,到晚上9、10点下课,回去要写作业,还要写至少800字的当天学习感受,每天都要深夜一点多才能睡。其实,这是为了让我们体验到孩子上学的不易,孩子们白天上了一天的课,回家还有N多作业,经常写到深夜。 我记得,有一天,郑委老师让我们写“改”字,要写满一页,有的人偷懒用两支笔同时写,或者将字写大点,间距拉开点。我基本按小学生写生字的格式写的,写着写着,总感觉不是“改”字了。这是不是让我们改变自己,改着改着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呢? 第二天,我上台分享了这个感受,后来还在博客上发表了。 这对我来说是不小的认可,一直以来我觉得我不会写文章(后面还有好几篇感受都上了郑委老师的博客,郑委老师博客分享的文章不一定写得有多好,无需华丽的词藻,也无需精雕细琢,而是用心)。 几天课程下来,让我深深感受到:来对了!让我意识到:父母来学习不是为了改变孩子,而是为了改变我们自己。 我还记得有一天下课后,我们一家三口走在前面,我和先生说:“要是郑委老师能复制就好了,我也想成为像郑委老师这样的人。” 儿子说:“不行的,郑委老师那么优秀,很难复制的!” 突然,郑委老师的声音在我们背后响起:“可以的,你妈妈可以的!” 当时我心里别提多开心,那种被认可的感觉别提多打动人心了! 课堂上,讲到婆媳关系时,郑委老师带着我们看到老人的不容易。老人把我们养育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还帮我们养大孙子,还要负责教育。能帮我们养已经不错,这本来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但没有感恩,还埋怨老人带得不好。 我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给公公婆婆发了一条信息,向他们道歉和感恩。老人家当时很正式的回复了,说接受我的道歉,并鼓励支持我学习做个好妈妈。 结业仪式上,我儿子表演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通过学习改变了的孩子。我知道,这是在孩子心里播下了一粒种子,只要土壤好,孩子一定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小编心语】 博文的学习给了他们启发和帮助; 几天的线下课程进一步的帮助他们建立了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体系,以及正确的观念; 夫妻的共同参与,让他们有了一致的理念和标准。 第四阶段:初学回家,听话照做 回家后,我们和爷爷奶奶分享了学习的收获和照片,孩子也说他在营里非常开心,还说以后吃饭要自己吃,不用喂;洗澡、内裤、袜子要自己洗;要学着动手做家务做饭等等。 爷爷奶奶也很希望孩子独立,只要为了孩子好,他们都非常愿意支持配合。 自从北京学完回家后,我每天都认真按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再晚也坚持完成,每天让孩子签字,孩子也很配合,所有的工具、卡片我们每天都坚持听话照做。 我操作时非常死板,先生虽然不做作业但能够把郑委老师讲的理论精髓灵活运用。 有时候,也有和先生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但因为郑委老师说过,家里要让先生做主,我就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反而轻松了。那段时间,家里有些变化。 我按老师要求,回家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听话闭嘴,上课时还给我们发了带拉链的口罩;用放大镜找家人、身边人的优点,开始是刻意去找,慢慢地满眼都是别人的优点,并表达出来。 刚开始,有些别扭,会不好意思,担心别人觉得我好假;说出去以后,发现对方很开心,常开心地说“真的吗?”我发现语言的力量特别巨大,就喜欢去说了。 全家都开始用心赏的模式说话,家里的能量场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欢声笑语。 心赏作业写着写着,发现儿子就是个天才,先生就是我的依靠,以前满眼都是对孩子的不认可,其实就是不认可老人,所以老人才会反过来不认可我,才会夺爱,关系就会紧张。 当我写心赏,满眼都是孩子优点时,才发现原来孩子被老人带得如此之好,心里深深地感恩。从此,尊重老人,家里也开始有了温度。 孩子也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学着做了,不会的时候学着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寻求帮助。渐渐地,孩子经常说“我自己洗完澡了”“我的小底裤和袜子都自己洗了,今天我还晾上去了,你看!”“奶奶,我今天帮妈妈洗了碗!”“爷爷,我今天和妈妈一起做了炒粉,您尝尝,好吃吗?”“爸爸,这个周末我们去骑单车吧!”孩子越来越自信,眼睛里的神采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