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一生热爱化学的桑格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一生热爱化学的桑格

2022-11-19    05'36''

主播: 百利天下留学

116 0

介绍:
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我是为你带来100位诺奖得主传奇故事的Yoyo老师。今天是2022年11月19日,也是两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桑格逝世九周年的日子。2013年11月19日,95岁的英国科学家桑格去世。当天,英国《泰晤士报》、法国《世界报》、美国《纽约时报》,以及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都刊发了桑格去世的消息。诺贝尔委员会的网站也把桑格的照片,放在了首页的显著位置。 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家里有钱,有家业可以继承,自己不费力就能得到好工作,拿到高工资,拥有让别人羡慕的完美人生,你还会努力吗? 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如果你有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那就会更容易投入和坚持;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随波逐流的可能性更大;再或者你有兴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没有恒心和毅力,抵挡不住世俗诱惑,依然很难在某个领域做出更有突破性的成果。 桑格出身富庶之家,儿时的经历让他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大学读了生物化学专业。不得不说,资金充足是做科研的重要基础。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高校老师和科研人员都有机会申请国家级科研基金。做科研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要不停地观察,记录,分析,试错。桑格花了十年才完成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又花了二十多年完成DNA测序。可以说,他大半辈子都在实验室里度过,曾经做实验还自掏腰包。桑格不是天才,他的成功靠的是对科研纯粹的爱。因为热爱,他敢于进军未知领域,也能耐得住寂寞,一辈子做测序。 这么看,桑格属于典型的理工科学生,不擅长与人打交道,更喜欢一个人闷头做事。就像他说的,“对于科学家来说,行动就是做实验。”他一生只重点研究了两个课题,发表的论文还没有超过两位数。没有追逐名利的诱惑,没有升职加薪的压力,桑格减少一切外来干扰,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上。 有人说:“假如没有桑格,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不会得知自己有乳腺癌缺陷基因,为曹操测DNA的工作也没法展开。”甚至世界第一个人造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的诞生可能还要推迟好几年。 你看,桑格的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次是因为蛋白质测序,一次是因为DNA测序,他的两次重大贡献对人类探秘基因组提供了重要基础。如果说基因是生命的天书,那么桑格就是那个解密天书的人。 对基因组的研究,时至今日依然是热门话题,无数科学家马不停蹄地探索和钻研,试图找到生命密码,揭开人类遗传的秘密。你一定听说过,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测序,基因治疗等等。可以说基因研究是人类追根溯源的需要,我们到底从哪里来,人类是不是拥有共同的祖先? 除了追根溯源,基因研究还有更加现实的意义,比如治疗遗传疾病。基因的变异导致了遗传疾病,只要变异的基因还在,遗传疾病就不可能彻底治愈。举个例子,糖尿病患者通过吃药打针可以正常生活,但其实只是利用药物抑制了基因的表达,变异的基因依然存在,未来还有可能再次发生。所以说,人类要想彻底摆脱遗传疾病的困扰,就必须进行基因研究,只有对致病基因进行重新编辑,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治愈遗传疾病。 当然,基因研究的边界还在持续拓展中,这个领域急需更多有志向有热情有能力的年轻人加入,一起探究生命密码。如果你是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希望你也能关注这个领域,求学期间多行动多实践,未来有机会真正参与其中,一起解密天书。 好的,以上就是今天节目的全部内容,欢迎你持续关注百利留学声,下一期节目我们将继续走进诺奖得主的精彩人生,收获更多思考和启发。感谢你的聆听,我们周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