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合作型科学家的范例

女性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合作型科学家的范例

2022-12-30    04'55''

主播: 百利天下留学

176 0

介绍:
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我是为你带来100位诺奖得主传奇故事的Yoyo老师。今天继续为你带来美国女化学家珍妮弗•杜德纳的精彩故事。 完成了在哈佛的博士生学业之后,杜德纳来到了耶鲁大学任教,在这里她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发现。但不幸的是,杜德纳的父亲在她工作不久后确诊了黑色素瘤。1995年的秋天,医生告知杜德纳,她父亲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只剩下最后三个月的时间。为了能够陪伴父亲,杜德纳一直乘飞机往返于学校和夏威夷,单程用时超过12个小时。在父亲的病床边,杜德纳常常拿着最新的实验图像向父亲展示自己的研究进展,两人仿佛又回到了幼时,那时杜德纳的父亲带着女儿阅读各种科学书籍,激发了女儿对科学的热情和追求科学最高峰的决心。 几个月后,杜德纳的父亲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几乎就在同时,杜德纳的首个重大科学突破同期而至。她和团队成功确定了自我剪接的RNA分子中每一个原子的位置。这项成果,是人类把关于RNA的基础科学转变为基因编辑工具的起点,也是杜德纳扬名立万的基石。2002年,杜德纳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此之前也获得了贝克汉姆青年研究者奖等诸多荣誉。 2011年,美国微生物学会在波多黎各举行了会议,杜德纳受邀参加并发表演讲。就在这里,她遇到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科研伙伴——法国女化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沙尔庞捷曾研究活细胞内的CRISPR系统,但是她的研究遇到了瓶颈,急需一位有能力在试管中分离各个化学成分,弄清各成分作用的化学家与她合作,进行研究上的突破。于是她的目光就锁定了杜德纳,两人一拍即合,各自带着自己的博士后开启了合作的序章。 杜德纳带领团队和沙尔庞捷不分昼夜地展开分工研究。白天,杜德纳和自己的博士后在加州工作,到了深夜,欧洲即将破晓之际,她们通过Skype和沙尔庞捷通话,将研究任务传递下去,在接下来的12个小时内沙尔庞捷就会和团队继续工作。就这样,在仅仅14个月后,杜德纳便和沙尔庞捷共同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3500字的关于CRISPR-Cas9的论文,论文详细解释了如何将Cas9蛋白质绑定至目标DNA,并且在具体位置切割一段DNA链的方法。杜德纳说:“在那几个月,你不会有非常疲惫的时候。因此,我能在任何时候上岗工作。” 《科学》杂志的编辑们在收到杜德纳和沙尔庞捷的投稿之后也非常得兴奋,这是首次有研究人员分离出了CRISPR-Cas9系统的必要成分,发现这些成分的生物化学机制。2012年6月下旬,经过严密的审稿,《科学》杂志接受了杜德纳和沙尔庞捷的论文。也正是这篇论文,开启了CRISPR作为基因编辑工具的时代,同时将两位女科学家捧上了诺贝尔化学奖的神坛。 2020年,杜德纳和沙尔庞捷共享诺奖得主的桂冠,诺贝尔委员会在官方颁奖词中表示:“借助CRISPR-cas9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非常精准地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基因剪刀彻底改变了分子生命科学,有望催生创新性的癌症疗法,并可能使治愈遗传性疾病这一人类梦想美梦成真。”不过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诺奖仅认可了杜德纳和沙尔庞捷在基因编辑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但是其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竞赛中各有千秋。明天的节目我会为你带来杜德纳故事的最后一期,不要忘记下载百利天下教育APP,持续收听哦!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