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国家宝藏

大克鼎-国家宝藏

2017-12-13    02'43''

主播: 古猫丨陪你去看博物馆

36 0

介绍:
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体型巨大、纹饰典雅、文字丰富,和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台北故宫的毛公鼎一起,被称为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同时也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也叫膳夫克鼎,根据鼎上的铭文,我们知道,这是西周晚期一个叫“克”的大贵族铸造的鼎。按照青铜器一般的命名原则,它应该叫“克鼎”,但是因为还有其他七件小一点的鼎和它共同出土,为了区分开来,就把这件大的叫大克鼎,那七件小的叫小克鼎。 我们刚才说了,这件大克鼎不是单独发现的,和它一起被发现的除了那七件小克鼎之外,还有其他120多件青铜器,数量非常的惊人。那么,这是什么情况?怎么会一下子发现这么多青铜器呢?事情还要从清代晚期说起,话说在清代光绪16年,也就是1890年的时候,在陕西省扶风的法门寺一带,当地居民发现了一个大坑,坑里整整齐齐埋藏着120多件商周青铜器!根据专家研究,这些青铜器隶属于不同的家族,其中有十几件的青铜器,有相似的铭文,应该是一套,这些青铜器就包括大克鼎、小克鼎、克钟等。那么问题就来了,这十几件青铜器,它们的主人是谁?这个人为什么要铸造这些青铜器呢? 幸好,大克鼎上有铭文,给我们回答了这个难题。在大克鼎腹部的内侧有28行文字,每行大约10个字,总共有290个。这290个文字,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鼎的来历。文字的第一段是说,在西周孝王时期,有个人叫克,他是当时的贵族,他因为祖先的功绩和品德,而被周孝王封为出传王命、入达下情的宫廷大臣。文字的第二段则详细记载了盛大的册封仪式,周王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土地和奴隶。于是,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德,以及感谢周王的赏赐,这个贵族克,就特意铸造了一批青铜器,并且在青铜器上铸造出长篇的文字,希望后代子孙能长长久久地记住这份家族的荣耀。而这篇铭文,也很好地体现了西周的贵族世袭制,是研究周代政治制度的珍贵一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