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德育故事《拾椹供亲》

孝的德育故事《拾椹供亲》

2018-03-20    03'16''

主播: 心若觉醒🌷

45 1

介绍:
《拾椹供亲》 在汉朝,有个读书人叫蔡顺,他母亲喜欢吃桑椹。有一天,蔡顺出外去采桑椹,他拿了两个篮子,一个装黑色或紫色的,另外一个装比较红色的。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篮子?因为比较熟的桑椹是黑色、紫色的,还不是很熟的是红色。蔡顺再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 强盗们也很纳闷,把他抓起来,就问他:“你为什么采桑椹要分两边?”他说:“因为熟的比较甜,是留给我母亲吃的;这边不太熟的,是留给自己吃的。” 强盗们听了很受感动,就把他放了。强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为何会把他放了?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人也会被感化。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要不要去责骂他?不需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做好,来影响他,影响社会。 强盗因为很感动,就把一些米和一些东西送给蔡顺,让他拿这些东西奉养母亲。然而,蔡顺并没有拿。假如他拿回去才放到家里,突然官府的官员来了。进门一看:张三家的米为什么在你家?李四家的菜为什么在你家?此是人赃俱获,百口莫辩。所以,要拿任何人的东西,一定要先思考物品的来路是否清楚!孔夫子说“君子有九思”,就是君子九个方面要时时观照,时时反思。这九思当中就提到“见得思义”。我们获得任何一样东西,首先就要考虑到它的来路是否符合道义。假如与道义相违背,就绝对不能动用。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跟孩子每讲一个故事,其中都蕴含着很多道理。这个故事蕴含的第一个道理,是“亲所好,力为具”。第二个道理,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应该用德行去感化。第三个道理,是“见得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我们跟学生讲故事时,假如不把这些道理开显,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听了一个故事。假如只是单纯讲道理,没有讲故事,一般人听久了道理可能会晕沉。所以,理与事要融合在一起,要理事圆融来讲故事。如此,学生就会很容易吸收其中蕴含的道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 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 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 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 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 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 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 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 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 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