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上)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端午节】(上)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2017-07-13    05'58''

主播: 文小话

75 9

介绍:
五月五,端午正当时。   《荆楚岁时记》曾经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的日子,所以五月初五也称为“端阳节”,另外,端午节还有午日节、龙舟节、浴兰节等说法。   说起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非端午节莫属,这个节日流行在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有关它的起源也说法各一,那么,端午节,真的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吗?   其实,早在古代,就有学者研究端午节的起源了,说法儿也是各不相同,总结起来,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种: 1.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这个习俗流传到唐宋时代,端午开始被称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是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距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源远流长。 2.“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所以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最晚从战国开始流行,到汉代盛行不衰。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都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所以要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3.追念历史人物说   提到端午节,我们脑海中最先想到的可能除了粽子之外,就是屈原了,没错,端午节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就是纪念屈原,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记载,说屈原投江后,百姓十分悲痛,渔夫们驱船去打捞屈原,把准备好的饭团等食物投到江里,这样鱼虾们吃饱了,屈原的尸体才能完好无损。然而,之后的汉魏时代,并没有屈原与端午节有关的只字片语,反而出现了很多其他的说法,因而很多学者怀疑端午节其实跟屈原并没有什么关系。   进入东晋时代,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记录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纪念曹娥的习俗。善良的庶民们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   古代在东吴地区,端午节是用来纪念伍子胥的。《越地传》中记载端午的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   其实,不管纪念的是谁,表达的大多是后世对他们的一种缅怀,今天我们最认可的纪念屈原说,大约跟屈原名气大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