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9.汉广(补录)

《诗经》9.汉广(补录)

2022-03-28    01'54''

主播: 大海🌸😊

267 0

介绍:
9.汉广 《周南·汉广》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诗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全诗人物形象生动,诗意逻辑严密。 汉广 佚名〔先秦〕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②错薪,言刈(yì)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mò)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lóu);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注释 乔木:高大的树木。 休:息也。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息:此处《韩诗》所载版本作“思”,语助词,与下文“思”同。 汉:汉水,长江支流之一。 游女:汉水之神,或谓游玩的女子。 江:江水,即长江。 永:水流长也。 方:桴,筏。此处用作动词,意谓坐木筏渡江。 翘翘(qiáo):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或以为指高出貌。 错薪:丛杂的柴草。古代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折薪、刈楚为兴。 刈(yì):割。楚:灌木名,即牡荆。 归:嫁也。 秣(mò):喂马。 蒌(lóu):蒌蒿,也叫白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 驹(jū):小马。 【赏析】 这首诗以虽有乔木但不能蔽阴,比兴有游女而不可追求。“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广》开头四句,就将故事尘埃落定。南方有高大的乔木,却不能够在它下面歇息,汉水边有心仪的女子,却不能够追求。这是一个可见而不可求的爱情故事。一连两句“不可”,将年轻樵夫苦恋的怅惘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隔着一条汉水遥望对岸心爱的女子,这一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牛郎织女的传说,事实上,《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便是脱胎于此。同样是隔水相望,可望而不可即,但是比起牛郎织女的心意相通,《汉广》中樵夫对游女单方面的感情则要寂寞得多、也辛苦得多。诗中“游女”的形象模糊不清,好比水中月镜中花,无怪乎樵夫只能远远望着,辗转叹息。 综观整首诗,提及“汉之游女”的地方只有一处,而且只是提及,不肯多费半点笔墨描述。因此,“游女”的形象和身份,便给了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古时讲解樵夫没有沉沦在苦苦的单恋之中不可自拔,而是于不甘、无奈之中保留了一份理智与平和。全篇八句“不可”,一气呵成,正如樵夫内心不可抑制的滔滔情思,然而每一句的末尾偏偏都用了一个“思”字,语助词“思”的平声发音,给这一组声势磅礴的排比留了一个减速的出口,使樵夫的感情带了一点审慎的余味。 不加克制的感情只会毁灭自我。《诗经》的“温柔敦厚”,便表现在这一分恰到好处的克制上。这种克制,不是艰难隐忍,亦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一种健全的心态。《诗经》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也真实地表现出了先民的感情生活和内心世界。它所表现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并非道德上的压抑,而是先民内心如水般绵长持久、始终不衰不绝的生命力。 所以,《汉广》中的樵夫尽管爱得辛苦,也依旧保持了心性的光明。为了突出男子的愿望难以达到和相思的苦闷,诗夸张地写道“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并非绝望之情的流露,而是以朴素之语道尽情意的曲折深婉和无尽流连,以一唱三叹的手法完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情感表达。 然而“梦”终于被现实打破,那个女子不是他所能追求到的,于是那低回的尾段重唱,刺人心痛,他的心也碎了吧。这是《诗经》中第一篇吟咏爱情之悲苦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