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和奉爱   瑜伽和迷醉2

智慧和奉爱 瑜伽和迷醉2

2024-05-06    12'10''

主播: 和平喜悦之声

98 1

介绍:
智慧和奉爱 在瑜伽文化中,shi-va这个词有两层意思。它的字面意思是“空无”( that which is not )。存在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空无”中演化出来的。仰望夜空时,你会看到很多恒星和天体,可最大的存在仍然是浩瀚的虚空。正是在这个“空无”的怀抱中,造物翩翩起舞。这个空,也就是造物的根基,被称作“shi-va。” Shiva 这个词的另一面向是阿迪瑜吉(Adiyogi),即第一位瑜伽士。他为人类揭示了瑜伽这门不可思议的科学。瑜伽文化天衣无缝地把作为造物根基的shi-va过渡到了作为第一位瑜伽士的Shiva。这样 shi-va 就以 Shiva 的形象出现了。 这自相矛盾吗? 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一旦瑜伽或者说终极融合发生了,那么终极实相和体验到终极实相的人就不再有分别。依照这个逻辑,瑜伽文化提供了两条通往终极的道路:变成一切,或化为空无;智慧之路,或奉爱之路。 如果想要体验shi-va,体验那个超越物质的维度,要么就得接受非物质维度的法则,要么就得把自己消融在这个维度里。因为它不受物质法则的制约。如果想要感受山顶,你要么把自己提升到那个高度,要么就直接往上看。这是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不然,就没有相遇的可能。通过知识,你是决心要与shi-va正面相遇。通过奉爱,你是试图摧毁自己那局限而僵硬的人格角色,并迈向一个更灵活的状态,以超越喜恶的框架去触及shi-va 这个维度。这些喜好和憎恶正是你人格角色的根基。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本质上是渴求超越物质性存在、渴求无限本性的一种表现。无限和零只是同一个实相的正负面两种体现。 奉爱的意思就是放下喜与恶、爱与憎的两极对立。它表示,对你而言不再存在“这个好”“那个不好”,而是一切都好。当一个奉爱者称“神无所不在”或是“万物皆是神”时,他其实就是在说:“一切都好。”这个信念会让一个人达到一种深层的接纳状态,使他得到转化和解脱。奉爱是涵盖一切、包容一切的,它不会加以分别。这也是终极实相的本质。 自远古时代起,奉爱一直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灵性道路,因为它是最快的。但它也是有陷阱的。智慧瑜伽的道路更难走,但它是一条“睁着眼睛”走的路。然而奉爱,是一条“闭着眼睛”走的路。在智慧瑜伽的路上,无论是前行还是后退,你每走一步都很清楚自己的方向。而奉爱的路上,你根本分不清是在迈向解脱,还是掉进了坑里。 对大多数人来说,情感通常都比思想要强烈。这就是为什么在所有的瑜伽道路中,奉爱被赋予了最高的荣耀。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和智慧,在奉爱的道路上行走,常常会掉进各种妄想。奉爱是一种带你超越逻辑二元性的工具。然而,有些奉爱者最后非但没能超越逻辑,反而全盘否定了逻辑。因此,在进入奉爱的流动状态之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先在逻辑的平台上站稳。 然而,很多人都认为在逻辑的领域内没有奉爱的容身之地。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根本上说,逻辑是一种切割工具,用于辨识的工具。如果你的逻辑像把大砍刀,你一考量什么,它就会碎成两半。但如果你运用的逻辑之刀是一把精心打磨过的手术刀,那么你切过的东西看起来仍会是完好如初。当一位剑术精湛的剑客以剑欧树,据说树甚至都感觉不到,它依然能完好而立。如果你的智力变得如此精细、纯粹,你会发现奉爱和你的逻辑是完美契合的。 奉爱可以是美丽的、喜悦的、狂喜的,但如果没有智慧带来的明晰,它会走向停滞。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情感,灵性练习会变得贫瘠、干枯、没有生命力。如果没有奉爱,智慧瑜伽就变成了钻牛角尖的练习。像我曾经说的,如果你想感受山顶,要么把自己提升到山顶的高度,要么就向上仰望。奉爱者明白,即使你通过努力登到了顶峰,你也只能站在它的旁边。而如果把自己化作山谷,你就能将整座大山拥入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