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与千寻》到《人民的名义》(20170603直播)

从《千与千寻》到《人民的名义》(20170603直播)

2017-06-05    29'51''

主播: 新新向日葵-陈川FM

358 7

介绍:
每个人看的视角不同。很多人看到了其中的爱,我看到了对现实的批判。 爱也是有的,但爱不是从来就那样伟大、纯粹,只有在懂得了恨后,才更坚定了爱。 很多人说,宫崎骏的好作品更凸显了日本与中国动画片的思想内涵之高下。但是,宫崎骏本人其实在人生的很长阶段都以是日本人为耻,就因为有过那段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他的故事也在刻意淡化日本背景。后来才“发现自己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桎梏,脚步也远离了历史的沉重”。 宫崎骏酷爱左翼文学,加入工会斗争。他一度向往红色中国的平等,但上世纪80年代有次来访中国后又缄口不提此事。宫崎骏•高畑勋研究所所长叶精二这样分析:“社会主义理想在现实中大幅塌陷,泡沫经济使日本政府在全球趾高气扬,这加剧了宫崎骏对现实的失望。”。这些,都在蔓延着“恨”的因子。 在《千与千寻》里,宫崎骏恨资本的无节制、反自然,消费社会透支着人的欲望,使人被物所奴役。后泡沫经济时代,留下了很多空楼,然而成年人没有意识到其中孤寂的可怕。贪得无厌的人变成了猪。为了得到金子,人们被恶魔所吞噬。只要有金子,人们像吸毒上瘾一样地靠近,忍不住去拿走它,忘记危险,忘记自己。还乐意为金主提供任何服务,哪怕给他的产品远远超过了需要、造成了浪费,但是谁会跟钱过不去?人们破坏了河川,让河神变得像腐烂神一样脏臭。那座汤屋就像我们的社会,整个社会开足马力快节奏地生产,却竟然不是为了社会成员的幸福,不会去问一问社会成员是不是真的想要这样。社会发展再也没有了细水长流,许多东西都像癌细胞一样膨胀、猛长。直到泡沫刺破的一天,人们才发现都是一场空,金子化成了泥巴。 在其中,孩子反而是象征独立思想的存在。只有千寻,不为利益所诱惑,既没有变成猪,也没有被吞噬。她帮助人回到人,不被物所奴役,不被欲望所驾驭。她的想法却不被大人所理解,反倒觉得这样有违人性。而当她认识到现实社会的残忍后,这个原本胆小的孩子迅速成熟起来,勇敢起来,敢于冒险营救所爱的人,敢于跟坏东西接触并斗争。 面对今天的房地产等泡沫,面对市场经济不顾普通人的购买力、过度透支未来需要的竭泽而渔,我们作何感想? 在《千与千寻》里,宫崎骏恨资本统治劳动,把劳动变成最无奈又无趣的事。不劳动者就会变成动物,这说明资本是离不开劳动的。但是劳动者却没有自主权,必须依附于人,一切听安排;甚至没有尊严,任务繁重,像机器一样,最终又将被更高效的机器所取代,劳动给人的印象一点都不美丽,笼罩在黑夜一样的黑暗中。在生存竞争下,得到金子成了劳动的唯一目的。这就是现阶段的劳动啊,从对社会不可或缺的作用来说,它是光荣的;从我们的感受来说,它哪里有光荣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办法摆脱固定分工,生命就在这种不可选择而又没有乐趣的事中被消耗。 未来的理想,劳动应该是自由的,自己做主的,创造性的,不受限于固定分工的,因而是快乐的。人人都应该劳动,不是一些人劳动另一些人享受。人人都劳动,如果它不是快乐的可怎么行? 由于有了千寻的对照,我们可以看到没有被异化(物化)的人是多么善良,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将是多么和谐。当看到千寻真诚地哭泣,我那颗早已变硬的心开始颤抖起来,我想起了童年。《千与千寻》赞美了可贵的互助精神、同情心,这些都是未被物化的人抵御资本世界压迫的武器和避风港。 但是,宫崎骏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高估了精神的力量。是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在生产领域不革命,美好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作为二次元的艺术,它给了我们逃离现实丑恶的宝贵想象,千寻让无脸男、白龙找回了本心、摒弃了贪婪;但是回归到三次元,整个社会人心的变化,还是得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来实现。 这个世界的生活是如此不易,让我们珍惜其中美好的因子吧,呵护它们像呵护眼睛一样,栽培它们像栽培幼苗一样。动画片不仅滋养儿童,也唤醒大人。我们爱森林,我们爱飞翔,我们爱人之为人本该有的追求。大人和孩子是平等地面对这个世界,别看不起孩子,小的事物可能藏着撬动未来的能量。我们相信,那些扭曲和压迫的力量即使再强硬,终归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