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书法》----翰墨精神(下)

二《千年书法》----翰墨精神(下)

2018-11-19    18'19''

主播: 待FM之音

158 1

介绍: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到郊外的水边 踏青郊游,以消灾避祸。他们把这种活动叫做“修褉xì”。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 约了一些文人朋友 共四十一位,到兰亭溪边 饮酒游戏,即兴赋诗。大家把这些诗作汇集起来,公推王羲之 为4诗集 作一篇序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 为这个诗集 写的 序文手稿。《兰亭序》叙写了 兰亭雅集的盛况,抒发人生的种种感慨,文笔 隽juàn爽流畅,洒脱无拘。而王羲之的书作 将晋人的精神风貌 和气质神韵 抒发得 淋漓尽致。恐怕连王羲之也没有料到,他即兴写下的这篇《兰亭序》竟然得以“天下第一行书” 而风流千古。 王羲之所代表的魏晋书法 以洒脱飘逸的风采 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而唐代书法 则以另外一种 完全不同的面貌 征服了后世。 草书 是最为简便快捷的 一种书体,它只保留了 汉字的梗3概,书写起来 草率急就。草书 到了唐代的张旭手里,犹嫌 草得不够,于是就创立了狂草。狂草最为 肆意放纵,草到了极致。张旭的草书蓦地而来、飘然而去,令人眼花缭乱的 飞腾作势,心手两忘地抒发心中的激昂慷慨,展示了他傲视一切的胸襟。诗圣杜甫写道:“张旭三杯 草圣传chuan2,脱帽 露顶 王公前,下笔落纸 如云烟”。三杯酒下肚,在王公大臣面前脱帽露顶,用这种不拘礼法的狂态 来面对生活,用这种微醺的狂态 来创作草书,自然会使人联想到 大诗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 那种张扬个性。 谈到唐代书法,还有一位对后世书法 影响极为深远的书家,他叫颜真卿。颜真卿的家族 一门显儒,诗礼传家。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颜氏家训》就是出自 颜真卿的祖上 一代名儒 颜之推。颜真卿中年的时候遇上了“安史之乱”,在河北二十四郡 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平原太守颜真卿率先起兵,举起讨逆大旗。 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一家有三十多个亲属 在战乱中殉国,其中他的堂兄 常山太守 颜杲gao3卿和堂侄颜季明的牺牲 最为壮烈。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颜真卿 满怀悲伤地 设酒 祭奠死难的亲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 那篇 震烁古今的《祭侄稿》。颜真卿用喷涌而出的激情,把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 写得这样 奇崛雄健、浩气充塞sè,达到了超神入圣的境界,以至《祭侄稿》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 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庙堂之气十足。书法本身 是极具 象征性的,看到颜体楷书,自然使人联想到 中国历史上 象颜真卿这一类的 忠臣良将。后人评价说 颜体楷书 正像“关羽坐帐,正气逼人”。国人的视觉联想 竟是如此丰富,居然把方块字 和人物的形象 联系起来。三国时期 蜀汉大将军关羽,之所以 能与孔夫子并称为“文武二圣”。就是因为 在关羽身上 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渗透着 儒学的春秋精义。孟子说: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在孔孟儒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崇尚忠臣义士、道义节操的传统文化。关羽是忠义楷模、仁勇化身,这和颜真卿的 满门忠烈、舍生取义是一脉相承的。颜真卿堂堂正正的楷书和关公那种 威武不能屈的意象 叠加起来,儒家学说的伦理道德 就这样 在一个个的方块字上 显现出来了。 这是黄道周 在狱中写下的诗卷,字里行间 那一横一竖 可以看出他在书写时的心境 竟是如此的 坦然从容,他一笔不苟地写着,看不出丝毫的胆怯和慌乱,人们从诗卷墨迹中 感受到的 只是凛然气节和心灵震撼。临刑前,黄道周 破指血3书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无论是官居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无论是豪壮奇崛 还是脂腻粉渍,只要是中国传统文人,手中都握着 这幅笔墨,笔墨间流淌的 不仅仅是百折千回 形态各异的中国文字,更体现了一种千百年来磨砺而成的文人性格以及生命状态。 中国书法的走向一直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决定中国书法基本风貌的首先是儒家思想。“书以明道”,这个“道”就是儒家学说中的伦理规范。 明代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作诗告诫他的子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3。平原气在中,毛颖3足吞虏lǔ”。他提出的“作字先作人”的观点,就是说如果背离了周礼儒学,那么做人就是立不住脚的,这样的人写出字来也必然流露出一种“小人之态”,而这种低俗仅仅靠笔墨技巧是无法补救的。傅山告诉他的孩子们,在学习颜真卿书法之前,必须首先观看颜真卿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就是要先学习颜真卿的做人。只要胸中有颜真卿那样的浩然正气,一管小小的羊毫也足以“气吞强虏lǔ”。 书法艺术 几乎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生命形式的例子 不胜枚举。纸砚笔墨、梅兰竹菊装点起来的生活环境 也成为文人书家们 追求高洁意境的荣耀象征。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 就曾用这样的诗句 来描述理想中的文人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陋室的清贫的情境 来反衬文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家园的 富贵高雅。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说到鸿儒,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自然是当之无愧,这位广学博才的大书法家 谈及学识修养和书法的对应关系时,这样说到,“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书家如果学识浅薄、见识狭隘、学问不足,其书法是不可能达到尽妙程度的。 苏轼本人就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富有 浪漫个性和学问文章之气的书法家,他诗词文赋、书画音律无所不精。他的书法既有阳刚之美,又有书卷之气。苏轼广博的学识造就了 他那种气吞万里的胸襟气度。观苏轼书法,就不由使人联想到 他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恢弘与豪迈。 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 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 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 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 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都可以随时去瞻仰 去体会 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 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 已经 经过漫长的积淀 代代相传,浸透在了 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 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 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 生命存在。 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 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 成为书家 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 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 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 毛笔 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 却保留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千年书法的历史 不仅仅是这 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 流淌千年的 毫无疑问应该是那 千古不变的 翰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