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传第54部分 杜祠落成一生高潮

杜月笙传第54部分 杜祠落成一生高潮

2017-02-17    31'03''

主播: 阿拉顶呱呱

333 35

介绍:
杜月笙传第54部分 杜祠落成一生高潮 杜氏家祠竣工,举行栗主奉安之礼,时在民国二十年六月十日,是为杜月笙一生之中,顚峯状态时期的空前豪举。「是日宗祠落成,人争参拜,车马之盛,仪文之茂,敻乎为上海开港以来所未闻」,当时报章竞载,众口喧腾,都说这才叫洋洋乎大观。一批日本记者,跟着他们的坂西将军,村井总领,同往高桥参观,由他们所发出的报导,字里行间,洋溢着惊讶诧异,舌挢不下的意味,如所谓:「典礼备极豪华,为日本人意想不到」,「杜氏声誉之隆,可谓壮观盛况」,「以一家之宗祠祀典,规模如此之伟大,真不亚王侯之观矣」。 建造这样一座家祠,如此这般的热开风光一场那是杜月笙几许辛酸,多少苦难,无数回的咬牙切齿,忍泪吞声,二十余年竖起脊梁,发奋向上,熬了个「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于是乎以「布衣雄世,侠儒兼资」,借用章士钊的颂词:「尚义为天下倡,天下翕然归之,徒众万千,言出若鼎!」有了民国二十年那个荣华富贵的场面,和炙手可热的声势,然后再掼下一百万大洋的钞票,收回一些千金不易的交情,锦上添花,大事铺张,方始换得来的。 杜月笙算是实践了他的誓言,二十九年前,他十五岁,当他的外祖母送他到上海谋生活,打出路,祖孙泣别,他曾哭着说道: 「外婆,高桥家乡人人看我不起,我将来回来,一定要一身光鲜一家风光!我要起家业,开祠堂!不然,我发誓永远不踏这块血地!」 为了要实现这「闲话一句」,当杜月笙日进斗金,流水般的银子左手进,右手出,善门大开,拯急恤贫,要好朋友苦口婆心,劝他置点产业,做子孙福田,他都答以儿孙自有儿孙福,他要他的子孙自家奋鬪,成家立业,不存丝毫依赖心理,因此旣不存钱,也不买田。但自民国十九年开始,他使分刊广告,征询本文,倩人纂修族谱,同时,拨款五十万元,在祖宅杜家花园附近,购地五十亩,招徕名师良匠,水木清华的造起祠堂来。 民国二十年初夏,祠堂造好,附设的藏书楼和学塾,亦已竣事,杜月笙鲜衣怒马,一呼百诺,「富贵而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他决定完了这个心愿,亲身奉主入祠,朋友学生得着消息,纷纷的劝请大做特做,风光一场。众口一词,盛情难却,于是发出请柬,天南地北,十八行省,到处都有杜月笙的故旧门人,这一位「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现代春申君杜月笙,三日盛会,竟创下「堂上珠履十万客」,空前绝后的大场面! 五月份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礼物,便开始自四面八方而来,其中最多的是匾,其次是联、是屏、是幅,还有古董器玩,旗伞花篮,甚至礼券现金。当代的大好佬,几乎全已制了匾额送到,礼簿上排列着的名单,声势显赫,令人咋舌,亦即日本报纸之所谓:「足以见杜月笙在各界中伟大声望之征象」。 用一部份达官贵人匾上的颂词,可以连贯成一篇文章,有以说明杜月笙建立家祠的用心─ 杜月笙孝思不匮(国民政府蒋主席颁匾),敬宗收族(湖北省主席何成浚赠匾),建造杜氏家祠,旨在使此一敦仁尚德(前北政府大总统徐世昌)、望出晋昌(前临时执政段祺瑞)、辉光照国(军法总监何键)、好义家风(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世称善门(前黑龙江护军使朱庆澜)的江东望族(河南省主席刘峙),本支百世(外交部长王正廷),百世馨香(四川省主席刘文辉),瞻族兴邑(宪兵司令谷正伦)干国栋家(司法院长王宠惠),而致世德扬芬(军政部长何应钦)、垂裕后昆(前国务总理顾维钧)、慎终追远(实业部长孔祥熙、西藏班禅喇嘛、淞沪警备司令熟式辉)、光前裕后(党国元老李石曾、警察总监吴铁城),于是源远流长(监察院长于右任)、俾尔炽昌(安徽省主席陈调元)。 这仅是一姓、一族、一家,甚至于祇是一个人的事,不过,由于杜月笙以一介平民,对于国家、社会的贡献,以及他为大处世的成功,政府官员要奖勉他,各地朋友要颂扬他,门人弟子要崇敬他,于是,贺客越来越多,场面越做越大。杜月笙一生一世都是最好客的他决不能待慢贵宾,加以他的朋友学生,什么样的能干角色都有,由于这许多的因素结合起来,羣策羣力,做足输赢,这才促成此一黄浦滩上空前绝后的一人一家、一族、一姓的旷世盛典。 八大处与八大秘书 北洋时代的军阀,凡是领军开府,独当方面,占了一省以上的地盘,使得成立帅府,下设八大处。杜月笙造一座五开间三进头的祠堂,设一个图书馆,开一丬家塾由于三代履历无从稽考,做了一道总神主,从华格臬路杜月笙的家里,把这个总神主送到浦东高桥杜氏祠堂里去。便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执事人设了八大处都还嫌不够。尤其杜祠落成八大处的主持入选,祇怕全中国的任何军阀大帅都讲不齐全。 杜氏家祠落成典礼执事,设总理三人;虞洽卿、黄金荣、王晓籁。协理七位:张啸林、金廷荪、郭祖绳、蔡琴荪、胡咏莱、兪叶封和李应生。第一个文书处,主任是前国史馆副馆长,袁世凯称帝「筹安会」六君子中允称首魁的杨度(皙子),副主任是江西议员,曾经票选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后来又做了段祺瑞用以代替国民大会的「善后会议」副议长、民初政坛要角汤漪(斐予)。六位秘书,首席是前大本营党务处长、国民政府委员办公处秘书长陈群,以次则为沪上名流,统统做过官府的邱方伯、翁左青、徐慕邢、童学庸和许菩僧。连主任带秘书,由于资望之商,阵容之强,被全国所瞩目,因此才有杜公馆八大秘书的说法。其实,当时这八位先生,都不过是朋友帮忙性质,如杨、汤、陈、邱;杜月笙从不敢以秘书待之。 此外各处负责人,则总务处洪雁宾、邬崖琴,警卫处王杉彦、江倬云,卫生处王培元、庞京周,庶务处张延龄、沉荣山,筵席处俞叶封,会计处杨渔笙、朱步青,剧务处张啸林、朱联馥。这八大处或多或少,各有「处员」十几二十位。 已成立的八大处,还不包括最重要的招待人员在内,于是另行分设招待主任两名,袁履登、李征五,副主任三名,樊潜之、杨虎、刘志陆,全部招待一百零九人,另有外宾招待十一个,招待员,总计一百二十名 杜氏家祠,以杜家花园为中心,收购四周的土地,面积是五十亩,祠堂是五开间的门面,凡三进,头进是轿马厅,二进大厅,三进便是栗主奉安之所,亦卽飨堂。门前雄踞两个一人多高的石狮子,栩栩如生,气象雄杰。飨堂里的一楹一柱,一龛一屏,莫不请来高手工精工雕刻,蟠龙虬凤,还有整台的戏文。香烟缭绕中,色泽富丽矞皇,古色古香。飨堂里供的是杜氏祖先总主一座,大厅则供的是福禄寿三仙,又有两座一人半高的云南大理石屏,远山苍茫,白云泱泱,神似一幅写意的名画。 为了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贺客,祠堂门前搭起一座五层高的彩楼,巍巍然直耸云霄,楼中央便是招待高桥镇民看戏的戏台,楼后则为以娱佳宾的剧场。这座彩楼张灯结彩,五色缤纷,实在是富丽堂皇,壮观得很,彩楼下的一片广场尤其可容好几千人。 祠堂四周,空地上都搭满了席棚,共有一百余间,里面陈列各地送来的礼物,林林总总,何虑数千件;统统放在席棚间里面,公开展览,每天从早到晚,观者有如潮涌,一泼一泼跑来参观。 在杜氏家祠的西面,搭了一个其大无比的席棚,席棚里摆好两百多只圆桌,可以一次两百多桌酒席。上海邮政局为了纪念杜祠落成典礼,特地在场中设立临时邮所,赠送纪念信封信纸,加盖纪念邮戳,这在民国二十年间,还是相当新奇的设施。 杜氏家祠附设的图书馆,亦称藏书楼,是一幢两层楼的白石建筑,中分五楹,两旁各有一大间厢房。藏书楼中藏书十万卷,全由杜氏友好门人捐赠。 连家祠带藏书楼,全部建筑费用是大洋五十万,为招待宾客和供人参观的各项临时设置,以及招待用费,杜月笙又花了五十万元。他造这一幢祠堂,完成家族中的一件大事,一掷百万金,了无吝色。 一切筹备工作就绪,杜月笙发出这么一份非大手笔莫办、极其大方得体的请帖 五庙三庙之制,为礼经之所详,大宗小宗之分,为祭典所必慎。故礼莫重于祀祖,事莫大乎敬宗,近为聚族之谋,爰有建祠之议;但循旧俗,非有新裁。乃荷诸亲友赐之华翰,宠以嘉言,猥以愚蒙,适叨宏奖。谨择于国历六月十日,行新祠落成礼,敬迓高轩,莅临江浦,为吟车马江干之句,愿迎文章海内之贤。唯思轩车枉过,应接不周,凡在知交,当蒙亮察,特陈悃素,敬志谢忱。 杜镛载拜 拥有八大秘书的社祠落成典礼秘书处,眞是名不虚传,不同凡响,光是一纸请柬;便写得如此不卑不亢,亦诚亦敬,铿铿锵锵,掷地有声。 感恩图报呜呼杨度 这一个阵容坚强的秘书处,以杨皙子(度)所负实际责任较多。杨度是湘中大儒王闿运的入室弟子,曾经介绍国父孙中山先生和革命伟人黄克强(兴)先生结识,却又「愿为帝王师」,想当袁氏王朝中华帝国的开国元勋。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以后出任逊清的内阁总理,杨度便是学部副大臣。民国四年一月,他代理过国史馆馆长,九月为了迎合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他倡组「筹安会」,担任理事长,为之策画奔走。往后袁世凯窃国失败,羞愤致卒,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下一道变更国体祸首惩办令,杨度便成了榜上第一名。他逃到天津租界,又在青岛蛰居过一段时期,嗣后在民初政坛,也曾串演幕后要角,游说曹锟、吴佩孚参加革命,不得要领,到奉军骁将姜登选的戎幕屈居参赞。民国十三年姜登选被杀,杨度无所依附,再到狗肉将军张宗昌那儿担任总参议。民国十七年北伐成功,北洋军阀销声匿迹风流云散,杨度乃黯然南下,到了十里洋场上海,住在从前结识于北京的众议院议员陆冲鹏家里。 杨度在陆家一住半年,便在这一段时期,认识了陆冲鹏的好朋友杜月笙。杨皙子鼎鼎大名,如雷灌耳,杜月笙素来崇仰国士,钦重书生,于是对杨度执礼甚恭,使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任公(启超)有一个宏愿,希望能以他「新史学」的观点,写一部瞻富详备,一新天下耳目的「中国通史」。当年他和杨度谈起这一件事,曾经感慨万分,说他垂垂老矣,自知无法完成此一庞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当杨度作客陆家,除了看看书报,抽抽鸦片,由杜月笙等上海大亨奉陪,打打麻将,赌赌铜钿,实在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闲极无聊的时候,他便想起梁任公的编着「中国通史」计划,颇想引为己任,予以完成。 他和杜月笙、陆冲鹏等谈起这个想法,杜月笙虽则不尽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