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擒青”……原来係咁!

醒狮“擒青”……原来係咁!

2018-03-21    00'39''

主播: 广韵刘声

39 0

介绍:
广府字词,研推不易,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广东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传统民间舞蹈。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由于醒狮表演场面喜庆排场热闹,深受人们喜爱和欢迎。久而久之,哩项表演活动派生出一啲广府词汇,流传于岭南地区。 譬如:“擒青、惊青、大头佛”同醒狮表演有好深嘅关系,且“醒狮表演”必然有锣鼓喧天的声音。 南派舞狮中“狮子”在巡游觅食时,配合的锣鼓配乐声是“咚灿哒咚咶,咚咚咶”(“灿”是镲镲发出的声音,“咚”是敲中鼓心的声音,“哒”是敲鼓边的声音,“咶”是右手鼓棍与左手掌心同时碰鼓膜而发出的闷声,声音没有延续性,一响即收,等于入声字的发声特点),填上歌词大概是“唔靓都唔食,靓至食”,后面的“咚咚咶”因为是三下声音,所以术语为“三星鼓”(往后按此理类推)。 以上是狮子采青中的“望青”,狮子觅食也,此时狮作四处张望状(按节奏地)。 找到猎食对象后,配乐转为“五星鼓”,即“咚咚咚咚咚”,填词后大概是“见到有靓餸”,一般会连续重复三次,此时狮子作蹦跳状,并且狮头高低起伏,此为“探青”,探究虚实也。 随即,配乐转为“七星鼓”,即“冻哒哒咚冻哒哒”,“冻”为铜锣声突出,而鼓声轻微,填词后大概是“睇清楚时我先喫”,连续重复三次。此时狮子作轮番𦧲左右爪及甩腰舔背状,此为“惊青”,即狮子作势欲擒,以故意惊动猎物作为最后的试探。 继而,配乐转为“𠾐𠾐~”密鼓,气氛进入最紧张状态,狮子配合乐声,迅速扑向猎物,张口就咬。此为“擒青”。抽取红包和礼物后,把生菜搅碎,再“吐青”。 “青”其实是一份礼物,由红包或者香烟之类的物品加上青色的蔬菜(通常是生菜,寓意“生财”,也见过芹菜、葱,寓意“勤力、聪明”)。 按摆设的特点来分,大致有: 1.“高青”,吊高的,有的甚至吊得很高,需要人叠人或者借助竹篙来采摘; 2.“桥青”,放在一张或一组桥凳上面,狮子需要在狭窄的凳面上表演好多动作后方能吃青; 3.“水青”,用一大木盘,盛水后在盘中央垫砖再放青,狮子需要在盘子细小的边缘上跳动,难度十分大。 舞狮整个过程都需要听从锣鼓节奏的指挥,狮子首先由大头佛带领进入主人的内舍进行叩拜,向前时狮头昂起,此时是清脆的密鼓,到尽头处狮头垂低呈叩拜状,然后沿路退后,此时鼓手右手敲密锤,左手持锤用同样节奏,使锤子最大面积接触鼓面,鼓声为闷响,退后一定距离后又向前,如是作三叩首。叩拜后返回门前准备采青,整个采青过程的表演都是模仿动物觅食的行为举动。 粤语中又为何把搞岀麻烦事叫做——搞岀个“大头佛”呢?因为在醒狮表演时总是由“大头佛”在前面引路,后面才跟着舞狮的和敲锣打鼓的一大群人,看起来都是由“大头佛”引来的,由此引申出来用“大头佛”比喻带来了一大串麻烦。 “擒青”就是指狮子采青时擒住食物那个迅猛的动作,并不是什么“草草了事”!后来,民间使用时词性和词意发生咗变化,成为形容人们在心情紧张出现了手忙脚乱的状况。 “惊青”原意是狮子故意惊动食物,由于动作夸张,又有退后的姿势,所以后来就用来形容一个人惊慌失措的形态了。 由上可知,“大头佛”“擒青”“惊青”,也是源自广东醒狮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