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155——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三字经讲解155——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2016-08-29    45'47''

主播: ww_echo

893 16

介绍:
正音第155讲摘要 请关注正音公众号,获得更多学习信息 《三字经》我们已经学习了百分之八十。往下的重点也是《三字经》的重点是从今天开始的勤学人物。《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 性本善”,讲怎么做人,那么谁是榜样?尤其在学习完历史后,“廿二史,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有谁能超越治乱兴衰?《三字经》给了我们榜样。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是一个过渡段落。这个“惟”要发出E的音,与“斯”叶音。这与之前学的“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的“为”字处理是一样的。这承上启下的十二个字,告诉我们接下来的榜样就是这样的。 “口”,甲骨文 金文 小篆。整个字以传承为主,就像我们的嘴,人类用来发声和尽是的器官。《说文解字》“口, 人所以言食也”。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三字经》此处亦是原意。 “诵”。最近有新学的朋友问什么是文,什么是字。独体为文,为“说,如“口”;合体为字,为解,如“诵”。“诵”,左右结构,左“言”,与说话有关,有“甬”,读音与“诵”相近,表音也表义。“甬”有通道的意思,“言”在“甬”,表朗读、背诵之意。《说文解字》“诵,讽也”。这个读,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平上去入,高下徐疾,抑扬顿挫要读出来。《周礼·大司乐》“兴道讽诵言语。“并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孔子教学生“诵诗三百 歌诗三百 弦诗三百 舞诗三百”。 《论语·子罕》“子路终身诵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三字经》中“口而诵”,要有曲不离口,熟到脱口而出的感觉。 “心而为”“心”,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看到甲骨文、金文、小篆感觉到心跳动的感觉,看到汉字心是活的有动感,仿佛有伸缩的感觉。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通过心可以感觉到古人对我们人体相当的理解。心本意指心脏指我们生理上的心。《说文》“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这个心指生理上的心。方苞《狱中杂记》“顺我,既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都是指的生理上的心。经常用的心腹之病、心脾。心延伸意思也是我们常用的。古代有的时候会认为我们的思维器官是心,现在科学认为脑是思维器官记忆器官。《孟子》心之官则思。关于心和脑的问题现在也没有研究的很清楚。我们汉字在讲到思考时,思考、思想都是用心做底。关于思维、记忆、心态研究很多不能算全部破解。所以建议学到心还是要努力理解中国传统对心的解释,否则读古文遇到心不太好解。刚才讲心字型讲是原意,引申心是代表我们思维器官,就跟生理器官不完全一致了。心和身连用时身心健康,“身”指肉体,“心”指附着在我们身体上的可以思维、具有灵魂作用的心。所以说身心不能分离。《三字经》的心有生理层面更多代表指带有精神层面。“口而诵,心而惟”是指后面的意思。《三字经》最重要的部分,勤学的人物“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所以说这部分非常重要。还要让我们的孩子来复述这些故事,做到脱口而出,让我们这些人物的精神在孩子心里扎下根。从正音到识字到会讲故事,要讲故事给孩子听,还要让孩子讲故事给我们听。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一个个的榜样都会激励我们越过困难。 (声明:以上文稿记录未经泰勒吴老师校对,仅供参考,详细内容以录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