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讲解4——吴军华:百家人讲百家姓

百家姓讲解4——吴军华:百家人讲百家姓

2016-11-15    52'34''

主播: ww_echo

96 5

介绍:
《百家姓》第四讲 请关注正音公众号,获得更多学习信息 首先我们说一下《百家姓》。《百家姓》是我们开蒙教材《三百千千》中的第二本。在学习《三字经》后,对中华文化有了初步常识后,要学习中国姓。前几讲我们说过,姓氏是每个家族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三百千千》开蒙次序是非常讲究的。 现在我们讲《百家姓》的版本。我们选用的是首师大中华吟诵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8月出版的版本。每句四个字,一共119句,476个字,440个姓,其中408个单姓,32个复姓。首师大所用宋版本,历代修订,延续至今。我们的童蒙教材,除《千字文》外,都是集体创作、最后集大成。如《三字经》王应麟就是如此。在王应麟之前,《三字经》的内容、三言的方式,是早就存在的。《百家姓》也一样,宋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周,都有类似的内容编排,不过没有独立成书而已。《三字经》和《百家姓》形成后,后世不断完善和补充。明、清各有《百家姓》,前几天六艺书院志愿者还在群里发了清《御制百家姓》,将孔夫子放在第一位。儒家也有自编的《百家姓》,据说清朝还有《增广百家姓》,其中有一版本将爱觉新罗也纳入了《百家姓》中。我们用的版本是首师大中华吟诵教育与研究中心在宋版本基础上修订而成,是不是最完善的,也很难说,只不过统一一个版本是有必要的。版本问题,一般以尊重历史为佳,采用历史上比较通用的版本。还有我们有句话叫“南宋之后无中华”,所以用南宋版本也有这个意义。中华历史上有几个大的变动时期:一是汉武帝时;二是元朝变化时;三是满清时期。在这些时期,文化变化最大,但孔夫子的地位往往最高。如汉武帝时董仲舒“独尊儒术”;元朝匠人分成四等,汉人位置最低,但一直尊孔;清朝也是非常尊孔的。所以元清虽是游牧民族执政,虽然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可能不如汉人,但执政者在尊孔方面的表现,并不亚于汉人。基于此,我们选择宋版本。 现在讲讲如何学习《百家姓》。《百家姓》不仅是正音、识字教材,要让我们读对、识对、写对,用对常用性,更需要了解每个姓背后的文化深意并予以传承。在开展“百家人讲百家姓”时,一定要将每个姓氏的精神提炼出来,传承下去。中华民族认为人文居住的基础就是家族,通过姓,了解每个家族的好人好事,从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翻开《百家姓》,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个融合的民族,有很多游牧民族的姓融合得很早,游牧民族也以被融合为骄傲。所以《百家姓》表达了文化认同、华夷之辩。我们认为凡认同中华文化,表达华夷之辨,认同孔夫子思想的,就是“华”,否则就是“夷”,哪怕这个人的姓属于中华文化的姓。但是也不认同中国文化也属于夷,不再属于华,一看这个是少数民族的姓,但认同中国文化也是“华”。将爱新觉罗也进去了,是崇尚华夏文化认同中华文化,与华夏是一家人。不再属于夷。 我们有一段时间不再相信中国文化,不相信孔夫子思想,那实际上我们就变成了夷,如果再重新相信中国文化认同孔夫子思想,又回到了华。百家姓表达的是文化认同,不是地理位置的概念。 换句话说百家姓不是现在说的表达版图上的姓,表达的是文化认同上的概念。不是说长住中国,就是百家姓的一员。 另外文化认同与种族、肤色没关系。越来越多非华夏血统的人来到中国就不走了,而且还起了中国的名字。还随了中国的姓。相信中国文化,那么他也是华。这个概念,就是跟中华文化天下一家的概念是等同的。 说说学习百家姓的方法。正音识字读经典采取的是百家人讲百家姓的方法。每个姓氏请师友,一个人或几个人抱团来讲述这个姓氏的文化精神。 这个讲法,清析定位,是开蒙的讲法。学好后要讲给开蒙阶段的孩子听的。现在我们也是补课。定位一定要定准。三字经时也讲过,凡训需讲究,小学终至四书。掌握到给孩子开蒙的程度,不要理解成我们是文字、音韵、训诂专家,不要混同,实际上学习的是常识性的东西。不是文字训诂的研究。训诂是一个专门的属类。掌握常识性的东西要借助历史上的、现代的方方面面的专家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常识性的公认的,提练精神,再教给孩子们。 进入专家思维模式是少数人做的事情,不是我们普及教育的人做的事情。我们未来的孩子对训诂有兴趣长大后是他自己的选择。不是全民变成专家,是不可能的。 百家人讲百家姓,也是采取这个态度,我们不是姓氏研究专家,大家最后落到研究专家上,不是我们的方向。 历史越久远,说法越不一致。 目前为止,包括姓氏,起源,很难每个姓氏达到一个统一的说法,这些留给姓氏研究专家、学者去做。我们不做这个工作。 我们百家人讲百家姓,讲究追远的方法,寻根的方法,从自己、父母、祖父母一直追上去。情感的纽带容易建立,如果上来就讲远古时代的事,孩子会觉得那与我没关系。远古的事,也是有影响。但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父母。学过遗传学的,知道遗传是二分之一递增。具有先祖的血统有二的一百多次方。身边的人影响才是最大的。 从自身开始,讲自己的好事,讲父母爷爷奶奶的好事,讲同姓族间的事,再一路追上去,有个共同信仰就是孔夫子思想。我用吴姓做个示范。当然,也不一定按我的讲法,但基本不要变。 首先,姓吴,这个字读wu,上面是口,下面是简化成天,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吴家写吴不写成天,而是天的基础上,上一横加一小竖,结束时往下一小竖,再拉横。下面读ze,口ze吴,看小篆就很清析,是大声说话,喧哗。专家讲吴是非常早的姓,在打猎时,发出wu的声音,引起同伴的注意。再成为国名,再后来又成为姓。 讲姓就这样做个简单讲述。 再讲精神。先从自己讲起。 本来泰勒吴军华,1964年生于山东潍坊,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1981年就读于南京邮电无限电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到潍坊邮电局工作两年,然后回到母校攻读光纤专业研究生,分配到广东邮电管理局,从事通信邮电的工程工作,正好上程控电话机。上微波光纤传输设备,参与了广东省的通信建设,跑遍了广东。2000年开始系统学习分享传统文化之经,至今一边学习一边分享有16年时间了。 上面是对自己的简单介绍,可以给孩子讲详细一点。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 接下来,吴广志,生于1927年,毕业山东师范大学,生物学教育,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喜欢花花草草,喜欢养花。经常到农庄传授果树种植嫁接技术,受到农户好评。每到花果收获季节,农户就将最新鲜的水果送我们家。 这就是介绍爷爷。实际上可以讲很多爷爷的故事给孩子听。 母亲刘秋溪。原来叫知音,后改叫知俊,参加工作时,看到秋天的溪水,起了一个秋溪,生于1928年,上了两年半的私塾。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先生的想象背下了三字经。私塾先生非常重视我妈妈。跟家里人说,要这个孩子好好读书。以前是一本本读的。妈妈很快达到私塾先生的要求,两年半竟然读到了诗经的上册。日本鬼子时期,私塾也解体了。后面上了几年的高小,高中毕业于山东省立维县中学,现在的老二中,是同时期村时读书最多的人。同时做的是四千多人的财务工作。 接下来往上追,是爷爷,1892年生人,1975年去世。主要是农业,做些小商业,小商业主要是将农产品卖到城市里去。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因此,我的父辈,都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我爸爸能读到山师毕业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我奶奶马氏1896年生,1973年去世。给我最大印象是很喜欢讲故事。还记得每到夏天乘凉时重复讲那些故事,我们也不记得了。同一个故事,当讲到不一样时,我们会说,奶奶,奶奶,上次讲的不是这样的,奶奶会问,上次讲的是怎么样,非常有意思,然后就顺着这里再讲下去。还会让我们每个人复讲,用我们的语言,每每讲到奶奶没讲过的细节,有时会赞美,有时会完善,讲故事的情景非常让人难忘。讲到白话文作文,老师讲一个故事,再让孩子复述。老师可以予以赞扬或纠正。 接下来说说姥爷。1891年生,1960年去世。偶尔听家里人听过。姥姥1904年生,2000年去世。我基本上是在姥姥的照顾下长大。姥姥非常长寿,在我36岁时去世。爷奶外公外婆四个人中,姥姥对我影响最深。 追远的方法,就是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对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从这些上往上追起,情感才不会扭断。百家人百家姓采取这个方法。 记得小时候,家里不够吃的,姥姥带我去拾麦穗,当时田地归生产队所有,麦穗会落下很多,有一次,在麦穗收割季节,我们一老一小又去捡,突然出来和管理人员,我们赶紧跑。我姥姥是小脚,我还没上过学,可想而知,逃跑之路是多么艰难。 等我们到了安全地带,我们气喘吁吁,相对而笑。姥姥捡的麦穗没有丢,我的只剩下几颗,那狼狈不堪,成了我最美好的回忆。姥姥非但没骂我,还安慰我说,一会我们再去捡麦穗。 姥姥做的饼最好吃尤其是山东馅饼,芝麻圆等。等我上学后我一边复习功课一边教姥姥认字,最后姥姥还是认得几个字。姥姥经常说没有表,不知道几点钟,我大学毕业工作第一次发工资买的第一样就是给姥姥的表。上研究生时给姥姥买的手环,她一直带着。 2016年11月7日,开讲百家姓第一天,是我难忘的日子,是堂哥家找到家谱。当时我看到爷爷的名字异常激动。有了家谱后,关系更加明确,更加亲。 家谱是准确写明了我们是永乐年间朱棣时代,来自山西 。再往上追找不到文字记载了。要借助其它吴姓家谱那里找了。如广东珠玑巷的吴氏祠堂,那里的吴姓家谱要早很多年。 再往上,就借助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将我们家族的事情讲得很清楚。再往上就要在明天来讲了。 百家人讲百家姓采取这个办法讲,采取追远的办法。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讲。孩子在情感上很容易与家族链接起来。 (声明:以上文稿记录未经泰勒吴老师校对,仅供参考,详细内容以录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