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讲解2——吴军华:中国的姓氏与信仰

百家姓讲解2——吴军华:中国的姓氏与信仰

2016-11-15    39'23''

主播: ww_echo

127 5

介绍:
从昨天我们对正音学习进行了总结,今天我们开始讲百家姓。百家姓用百家人说百家姓的方法,每个姓如何讲,同姓人报团,说自己姓的事。中华民族对于我们生活的空间,形成了家,国天下的概念,家,国是主要生活单位,现在还有很多人是以村、落,家族为主要居住形式,我回山东老家讲白家姓很有意义,因为我们可可以看到村落家族的居住形式。新文化运动之后,我们接受了西方国的概念,居住形式有了变化,城市有单位大院的形式,三四十年以前城市,我们居住在单位的大院,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有了社区居住的模式,目前我们的乡村依然是村落居住模式,城市单位大院的形式也在减少,现在主要是社区居住模式。这种社区居住模式只有几十年,与我国数千年家族,村落居住模式有很大不同。很多人都在适应这种模式虽然这种模式有方便之处,但给我们带来了不适舒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课题。第一,传统的居住模式能不能保留下去,有没有必要保留下去。当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居住模式,很多人返回乡村居住,或以家族的模式居住,如何将传统居住模式中的优秀文化在新的居住模式中体现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由于我们以前的居住模式里非常感恩容易体现家庭的人伦关系,由此推衍出去家国天下的概念。而我们的居住模式发生变化,从尔缺少了家国人伦的基础,土壤。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居住模式动摇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土壤。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从孝悌,家庭,家族开始,一直推衍出去家国天下。最基础的家庭,家族发生变化,中国文化的根基,土壤发生变化,大家不要小看居住模式,对我们变化还是非常大的。我们传统是从部落直到家庭,家族居住在村落里天人合一耕读天下,自给自足,亲人居住,同姓居住,熟人居住,家族最最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百家姓的姓。一个家族有中华民族一致的文化,又有本家族独特的家风。家族内有自己的族长,家规,田野,房屋,后山,祠堂,家谱和普及教育,而且家族基本不消耗国家的资源,而且靠家族自治就可以完成。以前我们说人品性最重要,品性教育靠家庭完成,以前的私塾教育也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的私塾教育,和我们现在的教情况非常的不一样。通过科举考试学有所成的读书人在修齐、治平之后往往选择老还乡叶落归根卸甲归田来进行乡村教化、和乡村教育,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出去为国家做贡献回来之后退休的年龄多数人告进行乡村教化、乡村教育也就是私塾先生。我们以前先生或老师的主要成分和现在的人民教师成分不同,新文化运动我们的老师成为职业、逐渐变成职业化,在我们现在教师队伍经常提倡一句话要有职业道德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以前是修齐、治平的人告老还乡,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不当官了回到家里教自己的孩子传承文化。当时教育不需要讲职业道德的概念,因为都是自己家族最有文化的人教自己本家族的孩子。第一作为先生来讲教自己的孩子在思想上有没有可能不认真教。本家族选私塾先生有没有可能选品性不好、学问不好、没有教学技能的人这个可能性不大。以前私塾先生都是非常有学问、品性非常好的,教学技能对私塾先生来讲,是告老还乡士子教的话,他一辈子治理国家,几个孩子怎么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比如由<三字经>作者曾经做过吏部尚书王应麟教还讲什么教学技能教学技巧。和现在情况不同我们现在参加教师职业院校毕业就可以做老师。我们以前的告老还乡士子不再占用稀缺的城市资源,现在推行乡村城市化不断吞噬乡村让城市变得越来越大,有些城市膨胀到几乎难以运营的地步。城市多数人已经到了无法承受高额房价高涨物价,城市交通像蜗牛一样。为了在城市生存已经变得无法悠然自得、逍遥自在,不得不急功近利、性情浮躁、有些已经变得利欲熏心、只有利益,没有道德仁义、没有人格底线。现在的社区是以财富做的分割。不像家族居住形式一家人住在一起,是熟人住在一起,是血缘情感为纽带居住在一起。社区的人们几乎没有血缘关系没有亲情纽带是财富分割的时代所以出现近邻不相识,对门不打招呼现象中国人开始感受到数千年来从未遇到过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语、无情甚至无助。社区的服务是用交换才能完成的和我们以前家族之间的相处,相互间的关心、爱护很不一样,给人们带来的心里、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非常不同的。很多家乡都变成开发区,田野无处可寻,祠堂、后山已经没有了。可喜的是,,我去拜谒了三字经削竹简中的公孙弘夫子,山东潍坊麓台村正在保护公孙墓地,目前荒草遍地。也正在积极恢复麓台书院。还有幸遇到麓台村高老先生。高老所述,村民没有公孙后裔,都是永乐年朱棣时代间从山西大槐树来的高家后裔到现在为止有二十多世,高老是第十八世,年龄最长的一位。山东人群体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山西老槐树移民过来的。以前有句老话,五百年前是一家就从大槐树算起,同姓的回到朱棣永乐年前都是一家人。 家族式村落式居住还能保留很好的发展吗?很难说。如何将传统居住模式中中国优秀的文化在新的居住形式下体现出来,继续传承良好的家风。通过传承家风,通过学习<百家姓>或许是一条出路,现在学习百家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居住环境变了,但良好的家风一定要传承。近百年、近六十年、近三十多年,我们多次选择时过境迁,让我们居住的环境很难恢复了,但村落家族居住浓浓人情味风气不能丢在新的居住环境下需要代代相传。传承重要标志就是百家姓的姓。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图腾(印第安人的说法)。以动物名为主体后来的姓来源国名、居住地名、官职的名称、山河名称、数字名称名称、方位名称、气候名称、花木名称、有些朝代还有皇帝赐姓。不管姓氏从何而来有共同的象征那就是与居住环境有很大关系,人们居住在一起和谐相处需要社会伦理。社会伦理经过三皇五帝。最后由孔夫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得到充分完善与传承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准则。也是每个家族普遍遵循的准则。中国人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延续下来一直延续到现在。女儿生的孩子可不可以进家谱,中国历史上也是有的,但是女儿的孩子必须跟老爷的姓,结婚时丈夫需要入赘做上门女婿。 传承姓是形式,传承中华民族的朴实价值家族文化才是传承姓的真谛。也是学习百家姓的重要的目的,到目前为止同姓见面三分亲,其实这就是文化的认同。谈起中华民族信仰问题,有人说中国没有信仰,有人说中国人有信仰。假如有信仰那么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表现形式是什么?准确来说中国人是不像宗教,家族天下是一家一个一个具体的中国的姓。在这个中国姓的家庭里讲究的是孔夫子的孝悌与爱幼,佛教有庙,道教有观,基督教有教堂。中国人信仰不是宗教形式表达的,中国信仰首先落实在实实在在家庭中,家族有私塾祠堂,每个州府又有传承中国文化共同信仰的学公。因此中国信仰的重要标志就是姓延续的中国文化,姓延续的中国特有的家族文化。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的《百家姓》,大家不要简单从正音识字角度理解。如果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从家庭角度从信仰的角度意义很大。《百家姓》成为开蒙第二本教材。换个角度来讲是中国信仰的重要体现。中国信仰通过家国天下形式表现出来的。落实到根是通过家表现,家和家族重要的表现形式通过姓来体现。 今天我们的分享题目可以为:“中国的姓氏与中国的信仰”或“姓与信仰”百家人讲百家姓我们开始第二天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声明:以上文稿记录未经泰勒吴老师校对,仅供参考,详细内容以录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