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2015-09-11    76'46''

主播: 曼陀海斯

488 26

介绍:
  今天我们来继续读温尼科特的《妈妈的心灵课》,这一次我们开始读第二十八章。之前我们讨论了很多童年的话题,这一次,我们将童年延伸到成年,聊聊学校和社会中的关系问题。   这一章中,作者以每个人都受潜意识支配开始,写到我们将内心的邪恶投射出去,然后加以改变;将内心的美好也投射给上帝,并加以崇拜。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影响别人的事情和决定,同时受到别人的影响,在这种一来一往中建立关系。   而这种影响与受影响,主要体现在三种关系中,一种是生命之初的母婴关系,另一种是进入学校后的师生关系,还有就是社会中的朋友(恋人)关系。 但无论是哪种,本质上都是影响与受影响的关系。婴儿尚在襁褓中时,就已受到来喂他的母亲的影响,消化、吸收母亲的乳汁,以及通过乳汁传达的爱与恨、力量和无奈。同时婴儿也用哭声、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需要,呼唤母亲前来满足他。进入学校后,老师用同样的教科书传达出的信息不仅五花八门,且授课方式风格迥异。老师也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影响学生,最后一纸考卷发下来,分数可能并没差多少,但过程是填鸭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是按图索骥还是开拓创新,个中滋味只有学生自己能体会。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希望对方喜欢的东西和我们一样——喜欢同一类型的电影、生活方式、人生理想,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新的关系,并在关系中以“契合度”的高低作为评价这段关系的标准。   然而,如果在这些关系中,影响别人的那一方有着强烈的影响别人的需要,“他需要去满足别人、去抓住人心、去向自己证明,他付出的东西是绝对美好的。”假设这样的人做了母亲,可能会过度喂养、控制小孩的行为和想法,用“吃”和“管”来发挥自己的绝对影响力,并竭力将自己无能为力的部分压抑下去或转嫁给小孩——“我不能影响你不是因为我影响力小,而是因为你太不乖。”放在教学中(太常见),站在讲台上望着下面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很容易满足自己当权威、被崇拜的需求,这样的情况下,不管自己有什么都一股脑的倒给学生这种“好为人师”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强烈影响别人需要的人会不停地表现自己的“好”,释放自己的影响力,让对方赞不绝口,以确认自己的“好”。而另一个极端是渴望受影响的人。 如果不能承担某一段人际关系的失败,承受其带来的挫败、忧伤或绝望,等待它自己恢复,我们就会寻找新的力量来影响自己,企图用这种新的力量建立、新的关系、新的一套处世观填补失去的关系带来的空虚。   如果这两种极端情况相遇,后果可想而知。一方急于给予,不停地塞吃的给另一方,而另一方饥肠辘辘,不停地把对方给的东西吃下去。这种“一拍即合”不过是在关系建立初期的假象,不平衡且不稳定,一方是为了给而给,一方是为了吃而吃,满足的都是自己的需要,但并没有顾及到对方。“我只有给了才是好的,如果我不给就不是好的,所以我要给以保持自己好的形象。”或者“我就是饿,我需要吃,如果我不饿了,你就不再需要我了。”随着一方给予、另一方接受这个单向过程的进行,一方的边界被另一方不断侵入、突破,关系会越来越倾斜,最终失去平衡。   所以,作者在最后写道,“影响者与受影响者的密切关系是一种爱的关系,但它很轻易就会被人误认为真爱,尤其是双方当事人。” 注:这一版译文中,Influencing and Being Influenced 被翻译成 影响与受影响是一种爱的关系。但笔者认为影响与受影响是一种关系,却不能被称为“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