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破冰,机场即将起飞

免税破冰,机场即将起飞

2017-03-17    04'25''

主播: 川南来博

105 1

介绍:
提到机场上市公司,大多数投资者可能都会感到有点陌生,因为机场一般被归类为交通设施行业,偏于防御性,缺乏成长性和炒作需要的想象空间。但是,这并不代表机场上市公司就缺乏投资价值。今天就分析下机场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 在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下,机场和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一样,都有一定的类公益性质。也就是政府通过价格管制和补贴等方式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来经营机场,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机场盈利能力都不行。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单位旅客边际运营成本是趋于零的。机场规模越大,对航空收入的依赖性就越小,非航空性收入和利润占据主导地位(如下图所示)。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控制和补贴的主要是航空性收入,而非航空收入则不在控制范围以内。因此国内核心枢纽机场是有可能通过非航空收入拥有好的盈利模式的。 非航空业务主要就是通过高毛利的商业服务、免税服务等来弥补投资和运营成本。例如国际核心机场的非航空业务收益率高达25%左右,机场总收入占比在50%上,有些甚至达70%上。非航空业务的成功关键是巨额旅客吞吐量、国际航线及中转旅客高占比,国内枢纽机场虽然目前吞吐量已经位居全球前列,但非航空业务收入尤其是商业性收入与国际核心机场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下图所示)。 不过,目前国内机场非航空收入正在进入关键转折期。近期,作为机场商业收入大头的免税业务在多个机场开始新一轮招标,包括首都机场、白云机场等,未来两年浦东机场和首都二机场也将开始免税业务招标。同时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口岸进境免税店管理暂行办法》,机场免税运营资质进一步放开,对免税业务的投标方将会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几大国际机场免税业务扣点率仅20%左右,整体租金水平远远低于香港、仁川等国际枢纽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历史特殊利益分配,更主要的原因是国内机场此前都是签订了10年的长协,而免税业务的商业价值的考量标准是国际旅客数量的增长和比例,从10年前来看,这个10年间国内枢纽机场(首都、浦东、广州)的吞吐量无论是总量和国际旅客量都是远超预期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枢纽机场的整体租金水平可能翻倍,对相关机场个股盈利增长构成很大的利好。以上机场相关受益个股的中线价格预测,也将在今天的微信公众号上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