婧婧调研【海通计算机】中科曙光调研速递

婧婧调研【海通计算机】中科曙光调研速递

2016-04-02    02'45''

主播: 海通计算机郑宏达团队

305 6

介绍:
【海通计算机】中科曙光最新交流20160331:HPC应用拓展、Nas存储、城市云、Cloudview2.0等看点 1. 公司基本情况 四块业务: (1)高性能计算机(国内亚洲第一,最新IDC数据公司是亚洲第二,是因为雷鸟收购了IBM的一些业务合并后第一,top100排行榜连续7年第一),15年增长30%; (2)服务器(15年国内排名第6,惠普、IBM、戴尔、浪潮、华为、联想,公司是瞄准高端产品,四路服务器销量排名第一;刀片服务器连续5年第一,15年18%份额); (3)存储(近年高增长领域,15年排名第6,公司集中在Nas存储这块(这块15年第一,也是国内品牌首次第一,IDC报告),非磁盘阵列),15年增长35%; (4)相应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业务(转型重点领域,已建设和正在建的云计算中心应用20多家左右,主要做私有云的政务云,和当地政府交接政务的应用放在公司云计算上,2009年就在成都建立国内第一家云计算公司),15年增长35%。 高性能计算机在子行业的典型应用: 国家持续加大投入,应用范围扩大。不可避免部分业务被云计算分流,但高性能计算需求仍保持稳定增长。应用和行业更深入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医药、气象、海洋、环境等等。 环保方面应用重点介绍:根据国家环保政策(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壤十条、气象数据及服务系统要求“自主可控”)带来的商机,推出了“环境质量检测分析预警一体化系统”,建设周期3.5年。是HPC向服务深入,在子行业应用的典范。 公司做系统集成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 网信办领导对选供应商:政治可靠、技术过硬、服务到位、安全可信 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智慧城市数据核心问题排第一位的是数据安全,第二位商业模式。 数据安全方面,公司可以为政府、用户提供可信的背景和技术能力。同时有大量案例可以横向参考。 公司的投资亮点: (1)国家政策优先支持;(2)稀缺的品牌背景;(3)研发实力领先:564项专利、113项软件著作权,1000多项专利申请中,公司技术人员占了一半; (4)产品市场地位(HPC亚洲第二,全球份额第三;4路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第一;Nas存储第一;城市云最多最久最佳);(5)业绩持续增长 (6)前瞻布局(Vmware和公司成立合资公司,Vmware在云计算的地位相当于数据库的oracle,联合研发安全的云计算产品解决方案,满足党政军国有企业对安全要求严格;环保领域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合作,合资成立三清,满足中国的气象环保业务预报;数据中国战略,百城百行,100个城市建立数据中心,打破数据孤岛) 2. 城市云建设收入情况,回本情况,市场空间等: 少的1000多万,多的3000多万;一般一个云计算公司5-7年收回成本。 对城市云的定义:不是一个城市所有服务器聚在一起就叫城市云,那是传统的IDC,没有云计算,这个我们早在做了。 公司的城市云1.0:服务器放在一起后,上面构建云计算城、虚拟化城,所有物理设备弹性化,按需使用,对外提供IaaS层服务,从而投资的设备大规模降低成本。对政务系统来说,通过弹性城,高峰期、低谷期、两到三年拓展,都是由云服务商,比如我们统一规划,大规模提高我们利用率。 城市云2.0:业务系统迁移上去后,要实现不同业务层数据交换,比如一些跨委办局的需要数据交换的系统,运行在我们城市云中。 城市云3.0:交换过来的数据,权威度不能保障,且没有经过清洗比对日常校验,于是我们建立共享数据平台,平时数据不用时对数据进行比对清洗入库,支撑未来各项应用。 城市云的市场容量考量:早期智慧城市建设建了很多智慧城市应用,但有很多数据孤岛、条块分割等问题。于是按照新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一个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个共享的数据中心支撑,于是数据云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脑。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为整个城市云业务提供了拉动。 目前省一级没有智慧城市建设动力,但再下一级的话其数据完整度不够强,所以城市云整体市场容量,按全国地级市来看,300多个地级市。 城市云建设的规模效应或者运营效率提升: 前期更多是探讨城市云建设模式,看从建立到经营是否可持续,是否需要企业贴钱等。这个阶段每个城市云是个体。公司09年建设第一个云计算中心,一直到14年都是探索阶段。14年底当时运营了9个云计算中心。 2015年3月提出数据中国战略,整个城市云建设加快,说明业务模式探索证明是成熟的。建设到一定程度后,会形成网络效应,这里的网络效应指的是解决方案的复制。 (1)建设百城百行云计算中心 (2)编织覆盖中国的云数据网络(编织这个网络的价值不在于数据异地传递,而是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的复制;比如中国城市有很强的管理体系一致性,这方面社会管理模型可以复制;同时城市之间的交流会快速的把我们成功案例推销出去)。这个价值未来业绩会有很好体现。 (3)让全社会共享数据价值 会否出现PPP模式总包商自己就把数据中心做了? 15年出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指导意见,不是住建部单独主导的。 智慧城市关键在于实践。如果要提高一个城市智商的角度,靠的是大数据分析,不是光靠投资能拉动的,也不是某个单独的城投集团能做的。还是要交给信息化专业的IT公司。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落地: 顶层设计是解决自上而下,解决未来要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规划。但到了设计的落实时,涉及到各部门利益、管理界限划分、业绩绩效考核等等,所以建设时落地比较难,且各个城市不一样。 收费模式: Iaas层的收费比较好定,一个虚拟机1000元,政务系统收1500;但私有云的虚拟化不是公有云的成本可以覆盖的。所以基于物理层卖虚拟机不是公司发展依据,而是整体虚拟化的数量是打底,整个数据平台、安全服务以及支撑的每项应用是独立计费。 医疗行业对接较少: 医疗行业智慧城市建设与别的领域关联度没那么强,目前主要还是系统集成方式做,以政务大数据平台直接服务医疗行业,成功案例只有社保平台反过来映射到医疗平台,而纯粹的与医院的平台全连,还没到云计算模式。 对投资建机房的考量: 不同情况不同,一个城市初期给公司多少应用,就给城市上多少设备;而机房建设,只有服务业务稳定了,才会投资建机房。因为一个房子从拿证到建设玩至少要2-3年,此外一个业务模型不成熟,厂房投入形成的折旧等,是承担不起的。 无锡、包头智慧城市建设,打破数据孤岛解释: 公司实现了构建权威数据库,各委办局需要共享数据移过来,下用社区的鲜活数据进行比对,发现错误,反馈给各委办局实时更新数据库。 此外,基于这个共享数据库部署各种应用也已开始做,比如社会治理、社区服务等。 信息孤岛打破不是一个数据库就能打破,因为一个数据库的字段等方面还是有限,只是最核心的数据共享。但日常出行、商店购物等大量数据还没有融合到一个大库。打破信息孤岛是个大命题,目前只是第一步权威数据的融合。 3. 与Vmware共同推出的Cloudview2.0新版本解决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 (1)双方是合资伙伴,不是谁替代谁,第一代产品伴随合资公司4月份正式注册发布。公司做募投项目的时候就做过一个cloudview2.0的项目,研发正好一年半。合资公司发布的是cloudview2.0的另一个版本。 之所以要推出这个版本,是因为目前云计算操作系统,90%的生产作业系统用的是 (2)一方面,我们的虚拟机依靠的是开源系统,相对稳定性、升级兼容性等都有一些不足。而用户对这些看得这么重,原因在于虚拟化平台不是单机操作系统,没法重启,可能运行的是几百个虚拟机,上百个应用。云操作系统稳定性异常重要,短期内我们没有能力开发一个足够稳定性的能和vmware抗衡。 另一方面,Vmware面临的核心问题,云操作系统运行在单机操作系统之下的,上层操作系统是发现不了的。所以国家对使用vmware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有担忧,vmware在安全形势压力下,有意愿做一个安全可信的操作系统,这就有了曙光的价值。 我们cloudview系统采用vmware虚拟机商品化部件,大幅提高稳定性,对我们进入稳定性要求高的客户有支撑;而如何保证其不产生主动安全漏洞,是我们需要保证的。15年发布的国标31117、31118规定,云服务商须确保使用的云操作系统等关键部件不存在主动安全漏洞,要有审查机制。双方用遵守国家标准的审查制度的描述来体现,软件是自主可控的,源代码是其中一个选项。 (3)不是合资了就掌握了核心技术,因为第一,除了虚拟机,外围都是我么自主的;第二,合资公司的愿景是要保护vmware的知识产权。 4. 公司hpc业务和通用服务器合并的解释: 软件服务那一块,这块名称是围绕高端计算机的软件系统集成与基础服务。现在ipo已完成,另外业务特点上从设备供应商向集成商转型,设备是基础,软件和服务一定是支撑,软件的含义扩展了。比如与中国三清成立的环保软件,从未来角度讲不一定限制那么严了。 5. NAS存储是发展方向,毛利率下降的解释, 两类存储,偏结构化的磁盘阵列存储,这块国外厂商垄断,公司只在低端有些产品。 而分布式存储、nas存储,视频、互联网大数据所依赖的存储,我们认为是未来存储的增长点。公司在这块做了很多工作。 财报上,公司硬件设备这块也计入存储里,而软件这块是计入软件,这导致随着nas存储占比越来越高,更倾向于通用服务器的毛利率了,软件这块没有体现出来。 6. 人工智能方面布局: 一块是偏设备端的事情:超级计算机是核心支撑、gpu的加速、神经元处理器等。这块公司在积极关注和布局,推出用于人工智能定制化的板卡。 第二块是应用端:大数据挖掘分析、自学习。技术上与公司传统的大数据技术有相通。不过公司没有刻意拿现有的互联网大数据去做,但技术储备是成熟的。 7. 企业服务应用举例: 比如我提供的认证服务,公司提供的中小企业认证平台。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到了企业ERP这块就变收费服务了。 8. 员工持股激励与留住核心人才: 后来进来的骨干,可用的激励办法就是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公司在积极做。员工持股计划上市第一时间申报,但国有控股公司需要财政部出审批意见,目前还卡在审批。 而非股权激励的员工持股计划,公司只能在适当时间,考虑用自有资金回购股份等,这些都在考虑中。 9. 海外并购方面: 技术并购方面,公司寻求的是互补性的,比如公司做设备,云计算,海外有一些云计算软件企业,海外市场占有率不高,他们希望借我们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希望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