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8·羔羊

诗经18·羔羊

2022-04-12    06'15''

主播: 雁来花开

375 4

介绍:
诗经18.召南7 羔羊 佚名〔先秦〕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疑难字注音版 羔羊 佚名〔先秦〕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tuó)。退食自公,委(wēi)蛇(yí)委(wēi)蛇(yí)。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yù)。委(wēi)蛇(yí)委(wēi)蛇(yí),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fèng),素丝五总。委(wēi)蛇(yí)委(wēi)蛇(yí),退食自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身穿一件羔皮裘,素丝合缝真考究。退朝公餐享佳肴,逍遥踱步慢悠悠。 身穿一件羔皮袄,素丝密缝做工巧。逍遥踱步慢悠悠,公餐饱腹已退朝。 身穿一件羔皮袍,素丝纳缝质量高。逍遥踱步慢悠悠,退朝公餐享佳肴。 注释 五紽:指缝制细密。五,通“午”,岐出、交错的意思;紽(tuó驼),丝结、丝钮,毛传释为数(cù促),即细密。 食(sì四):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 委蛇(wēi yí):音义并同“逶迤”,悠闲自得的样子。 革:裘里。 緎(yù):缝也。 缝:皮裘;一说缝合之处。 总(zǒng):纽结。一说毛诗传释为“数”,与紽同。 赏析: 《国风·召南·羔羊》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语言优美自然,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纯正之德,后来又有讽刺尸位素餐的官员的说法。 《羔羊》一诗,如果是赞美在位者的纯正之德,在《羔羊》篇中,“羔羊”、“素丝”、“退食”、“委蛇”四词是该诗的关键词,若想理解“羔羊”的主旨,应先从后三词开始。“素丝”,概以洁白的蚕丝隐喻公侯大臣之高洁、谦忍。“退食”,点明卿大夫入朝治事,公膳于朝,不遑家食,有私门不开之意,言朝堂之臣是奉公守法,而非标新立异或先斩后奏之人。“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行可从迹,则知此人尊制守法,依朝廷之律,依“委蛇”。由此,可知朝堂之臣外服羔羊之裘,内有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从公门入私门,布德施行,皆委蛇然,动而有法,可使人踪迹而效之。 据此可知,该诗的主旨是赞美有德行之君子,故综合来看,可将《羔羊》一诗的主旨定为赞美有德之大臣。 如果是讽刺尸位素餐的官员,这首诗很生动地写出了素餐尸位的官吏形象:他们身着皮裘,皮裘上编织着花缨,从官府吃喝回来,一副逍遥自在的神态。这首诗可能出自人民群众之手,穿羔羊皮裘的家伙乃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们最得意之时,乃是“退食自公”之际,诗人能抓住“退食自公”这一特定时刻,以特写的笔法,活画出这些脑满肠肥的不劳者,饱含着作者对他们的蔑视之情。 正因为诗人是纯客观的描写,不加一点评论,做到了含而不露,长久以来一直有争议。其实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文字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这首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其实,无论是纯正之德还是节俭正直的说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旦脱离了那种历史环境,认真推敲起来就有些牵强附会。 不管是哪一种观点,诗三章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略作变化反复吟唱,正所谓“一唱三叹”,使诗意加深,增强情感的抒发,诗中有时颠倒词语以成句式之变化,并转换韵脚如“退食自公”——“自公退食”;有时颠倒句子“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委蛇委蛇,自公退食”——“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这样既反复吟唱,又能谐所换之韵,而且句子变化多姿,一扫板滞之感。 正是因为有这种传神的描写,才能使读者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发生思维的碰撞! 所以,读诗也好,做事情也好,要有属于你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当然,前提是,认真读,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