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65·王风1·黍离

诗经65·王风1·黍离

2022-09-21    08'26''

主播: 雁来花开

61 1

介绍:
诗经65 王风1 黍离 佚名 〔先秦〕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疑难字注音版 佚名 〔先秦〕 彼黍离离,彼稷jì之苗。行迈靡mǐ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suì。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注释 黍(shǔ):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 稷(jì):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行迈:行走。靡(mǐ)靡:行步迟缓貌。 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悠悠:遥远的样子。 噎(yē):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赏析】 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河南省的洛阳、孟县、巩县、温县一带,产生了许多民间歌谣,它们大都带有乱世苍凉哀怨的气氛,反映了当时战争频繁、人民无处为家的社会现实。在《诗经》中,这 些歌谣集结起来,统称为《王风》。 从地理位置上说,它们是从王城产生的歌谣。从政治蕴含和艺术手法上说,它们虽大多叙述王城之事,但缺乏《雅》的正统,而显得深沉厚重,别有寄托。《黍离》序于《王风》之首,历来备受推崇,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 《黍离》的主人公,属于这样一类人:他们敏感而又超前,才华横溢、境界高远,总能思常人不能思,但也因之不得不忧常人所未忧,由此也背负上常人不可想象的痛苦和孤独。 诗作讲述东周迁都之后,一位易代大臣因为某个机会回到曾经的西周故都,想再一次找回过往岁月的痕迹,却不料事与愿违。放眼望去,曾经的故地,皆变成片片葱绿的庄稼,昔日的繁华和战火无一觅处,只剩下一些断墙残垣。作者曾经在此任职、生活,留下了几多爱恨与际遇,沉淀了深厚的感情,而现在,却是人非物亦非,徒增伤感。 诗人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庄稼间,眼前的景物勾起他的无限愁绪,思绪纷纭间,曾经被克制住的情思尽数涌上心头。对故国的追思、对百姓的痛惜、对历史的感慨和敬畏,纷至沓来,急切而又阔大。为什么政权会兴衰更迭,人类社会的历史怎么才能保持安稳长久,渺小的人类如何才能战胜时间的规律,人的弱点何以如此顽固……这些终极的问题,疯狂地在主人公脑海中旋转,长久得不到解答。 最令人不堪的是这种忧思无人理解,也无人分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遇,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思索得太深、追问得太深的人,总有孤独、尴尬、委屈如影随形。诗人孤独一人对抗着这些压迫内心的追问,最终无法承受,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所以他才仰天怒号,叩问苍天。由此,此诗一脱其他《诗经》作品的质朴美好,变得苍凉感伤。 有学者指出,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写作手法,全诗的行文逻辑与庄稼的生长密不可分,诗人用庄稼的出苗、成穗、结实,来记述时间的演进和抒情主人公逐渐增强的情绪。 全诗三章,仅易数字,回环往复,对主人公而言,接连袭来的忧郁简直要承受不住,从“中心摇摇”进而到“中心如醉”,到最后“中心如噎”,情绪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每章后半部分形式上完全一样,在一次次反复呼喊中,情感力度逐章加深,最终汇聚成澎湃之势,给读者以深切的震撼。 后世的许多文人,都深受此诗的影响。“知我者”并非没有,仅仅是相隔太久而已。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泪水涟涟地吟哦着兴亡之思,曹植的《情诗》,向秀的《思旧》,刘禹锡的《乌衣巷》,姜夔的《扬州慢》,无不带有《黍离》的影子,发人感慨,催人泪下。这些属于不同时代、但同样敏感的思考者,正是彼此的知己。 正因为诗人思考的问题带有终极性和普泛性,所以诗作的解读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诗篇起始便将镜头对准一望无际的庄稼,奠定出阔大、朴实而又荒凉的基调,使读者的思绪得到张扬。其后,除了“黍”和“稷”之外,作者没有再描述其他具体物象,也没有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事件信息。因而,作品整体便呈现出一种蕴藉开放之势,读者完全可以立足于诗作本体,发挥想象,构建一部属于自己的《黍离》。 通过想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思想者,面对饱含生机的庄稼,独自吟哦着自己的痛楚。这种伤痛,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而这样的“知我者”,可遇而不可求。
上一期: 王风简介
下一期: 诗经66·王风2·君子于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