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43·陈风8·月出

诗经143·陈风8·月出

2022-10-05    09'56''

主播: 雁来花开

257 1

介绍:
诗经143 陈风8 ◎月出◎ 佚名 〔先秦〕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出◎疑难字注音版 佚名 〔先秦〕   月出皎jiǎo兮,佼jiǎo人僚liǎo兮。舒窈yǎo纠jiǎo兮,劳心悄qiǎo兮。 月出皓hào兮,佼人懰liǔ兮。舒懮yǒu受兮,劳心慅cǎo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liáo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注释】 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 佼(jiǎ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 僚liǎo:同“嫽”,娇美。 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窈纠jiǎo: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劳心:忧心。 悄:忧愁状。 懰(liǔ):体态轻盈的样子。《埤苍》作“嬼”,妖冶。 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燎:明也。一说姣美。 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燎(liáo):像火炬一样明亮,形容女子的明艳动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 惨:忧愁,悲惨。 【赏析】 月下的迷离,相思的惆怅,这一无数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追根溯源,便是这一首《月出》。一位优雅而多情的诗人,心有所属,时刻不能忘怀,因而夜不能寐。他为排遣相思,披衣下床,步入小院中央,盘桓徘徊良久。月光如洗,澄澈无瑕,叫人心归纯净。朦胧间,月光照耀下,如琼如玉的远处,居然出现了那位女子的身影,体态匀称,身姿绰约,飘飘欲仙,不似凡俗。作者举步靠近,心想一靠芳泽,但幻影如雾,渐渐消散。作者方知自己思念之切,几近成痴,于是,便作了这首经典的《月出》。 自古以来,月光就是美好的象征,人们用它来代表美好的人物、事物、时刻、场景、愿望等,甚至为其编造出美好的神话故事,其皎洁、清明、澄澈,让无数的人心生向往。诗作的题目,交代了诗人活动的背景和时间,月光如水的夜晚,本身就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月出”一词,突出了其“出”这一时刻,将这种美好,从无到有,全面而细致地展示给读者,不仅增添了其动感,还有一种神秘感和朦胧感潜藏其中,宛如幽幽现出真容的月儿,就是那位狡黠多情的美人。 诗作以对月色的描摹开端,“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反复的回环中,营造出一幅愈来愈明亮的画面。“皎”,突出月光的明净无瑕,“皓”,突出月光的明亮广阔,“照”则是重点凸显其光线充足,普照大地,把世间的一切都浸润在那一片柔美里。这一步一步的递进,展现出时间的逐渐流逝,月亮从刚升起时的白净柔弱,最终演变为当空普照,可以看出,作者的相思和幻想并非一小会,而是持续了整整一个晚上。这也反映了作者的相思程度,随着月光越来越亮,变得愈来愈深。 以月光作为背景,更加衬托出女子倩影的秀美。接下来,作者开始描绘那位意中女子,她的面容、身姿、体态,在月光下慢慢展现,钩织出一幅别样的美景: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几分神秘,几分忧愁,月白和白衣共舞,清辉和素颜映衬,让人无限动容。这一如工笔画般的景象,渗透出无限的画意,与清雅而浓郁的诗情,水乳交融,共同达到写景抒情的极致境地。 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自有其独特性和鲜明性。对于年轻的女子,外型上,以细长柔弱为最佳,无数描摹刻画美女的诗句,都能反映出这一标准的深入人心,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而气质上,则以闲缓贤淑为最佳,“淑女”务必要动作轻缓,举止静穆,安静持理,这样才最惹人爱惜。诗作中的女子,无疑达到了这一标准。 作者在每章的开端描摹完撩人的月色之后,第二句直接写伊人的外部形态,“僚liǎo”、“懰liǔ”、“燎liáo”,极尽反映出其美丽的容貌,婀娜的体态;第三句写伊人苗条的身段,娴雅的举止,“窈纠jiǎo”、“懮yǒu受”、“夭绍”,三组连绵词,显现出其身材苗条、秀美,行步时摇曳生姿,从容不迫,雍容大方。这种舒缓安静的气质美,比外表更富有魅力。 最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cǎo兮”、“劳心惨兮”,则是作者将笔触转向自身,因爱慕伊人,作者变得心神不安、焦虑愁苦、烦闷异常。诗人对女子可能是一见钟情,也可能是相知已久,但因为某些外在阻力,或单单是因为自卑,迟迟不敢对其表白心中所想,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正如《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样。 他可能会进一步想象:她会不会真的在月下独自徘徊,与我望着同样的星光点点,感受着同样的夜风拂面?在她的脑海中盘旋的会是什么,有没有我的一寸空间?这纷乱如麻的心绪,体现出诗人爱得深沉。另外,诗人愈赞美其美好,就愈是阻碍了自己表白的可能,女子愈姣美,自己愈觉得难以攀比,这种由对照下产生的自卑,形成了严重的可望不可即的距离感,因而令他更加忧愁,也让人觉得其情感真挚,合乎逻辑和自然。 诗作各句以“兮”收尾,声调平和舒缓,一唱三叹,余韵无穷。月色的“皎”、“皓”、“照”,容貌的“僚liǎo”、“懰liǔ”、“燎liáo”,体态的“窈纠jiǎo”、“忧受”、“夭绍”,心情的“悄”、“慅cǎo”、“惨”,在古音中都属于相通的宵部和幽部,全诗一韵到底,和谐至极,再加上“窈纠”、“忧受”、“夭绍”都为叠韵词,更显舒缓缠绵。 受《月出》影响,后世出现了很多“望月”主题的诗。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皆是此类的佳作。 清代张潮说:“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又说:“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月下美人”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审美中,逐渐成为了经典,而《月出》一诗,可谓这一经典的鼻祖,它使得《诗经》中的月亮,从一开始就染上了相思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