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 Dr.Li Dr.Claud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 Dr.Li Dr.Claudine

2016-09-25    07'44''

主播: 谢灵儿

585 30

介绍:
回到本源--古典中医启蒙对话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概要 中文版正在校对中,预计2016年出版。书名:《回到本原:古典中医启蒙对话录》 本书要点: l 立足于对人体四大层次(精、气、神、形)的诊断方法:真气的来源、真气在人体内的正常功能(气机)及真气和病气(病理因素)的斗争(病机),在哪里发生及发展的方向。 l 概念的明晰化,精、气、神、形;真气、气机、病机;三焦和水道(水代谢)。 l 中草药治疗的原则,立足于“性”、“味”和“煎煮法”,揭示了中药和方剂作用的方向性(调整气机和病机)。 l 根据中药和方剂作用的方向性,和它们发挥作用的层次(上、中、下焦),按照中药天然禀性重新进行了整理,并对经典的方剂进行了重新的分类和整理。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简明表格来说明药物和方剂的相似性及其不同的作用程度。 l “心法”为针法中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中指出,掌握它就能够直接与自然之气沟通,这在现代中医教学中很少被提及。 l 每个章节都附有临床病案分析。 l “神”的调治,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重要,它包含“静坐”和“气功”等方法。 l 附录:本书提供了大量来自《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的原文及释义。 原文选译:(本书中文版预计于2016年出版) 一、简介 本书并非又一本理论著作,其中的大部分原则已为中医的实践者熟知。这是一场古代传统中医理念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对话,始终围绕着精华要义,并力求释繁就简。“清晰头脑,方有清晰而快速的效果”,看似简单的原则,能运用自如并非易事。能够越过表象的种种不和谐,调控整体,就像一位艺术家超越物质世界的表象,获取真实存在。 我们已经远离原初中医的内涵和实践,我们都在关注不和谐的模式,试图努力纠正他们,但传统中医并不局限于“部分”的不和谐,因为“部分”揭示着“全部”,而他们,直观地把握“全部”。 只有理解古籍,方有这样地认识,我们讨论了宋唐以前地经典和文献,我们认为宋代后,只有少数医家继承了《黄帝内经》中的原则。“卫气营血”和“三焦”理论,其方剂应用依据药物的性味与方向,是汉代以后继承发扬传统的典范。所有的传统中医老师都强调:“只有深入学习古代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等,才可能应用基本原则来发展个人的医学实践,才不至于在学习繁复又看似矛盾的后世各家学说时陷入迷惑。从而能根据具体病患的体质和反应情况,立足药物特质(性味)的基础,配伍合适的有效方剂,并非根据课本上笼统的方剂功用来使用”。 现代的教科书倾向于教我们如何认识病态的类别(肝阳上亢、心血亏虚、脾经湿热…)和治疗疾病的各种表现。脏腑的功能居于首位,这类似于西方医学的脏腑辨证体系。《黄帝内经》教我们将病患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他的资源如何(精、气、形、神),身体的基本状况怎样(睡眠、饮食、大小便、出汗、心绪、锻炼的状况,他与自身、自然环境、精神层面的互动关系如何),“知常达变”,知道了某一个体的常态,我们才可能分析和感受机体对邪气的反应模式,这些反应模式由症状所揭示,我们才可能知道在哪个层次反应(精、神、气、血)及预知疾病演化趋势,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病人的整体能量状态,而非某一脏腑的功能,在疑难病证的治疗中,这一方法将更为有效。 在本书中,读者将学习如何评估人体的主要资源(精、气、形、神)和根据三步骤八纲来作出诊断。我们还花大量篇幅讨论了治疗方法,药物和方剂的运用,根据《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作出的药物分类,然后按照李辛的个人经验和药物性味及方向对部分著名的方剂进行讨论。评价其综合效用(聚还是散),其整体方向(升还是降)其综合性能(寒热、厚薄)、“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传统中医如是教诲:“中药方剂的不传之秘在于每味组成药物各自的剂量”,这是古老的中医观点。 最后,我们将看到古代的医生如何使用针,遵循前述药物治疗之原则:聚与散、升与降、补与泻“。令人惊异的是《黄帝内经》中描述的直观把握之道,当下感受进针时病人“气”的运动变化的能力。古代的中医能够调整病人与医生之间气的交流。这正是传统中医中无法言教,但可通过静坐训练和临床实践所发展的高度直觉:针刺的艺术。对于领悟的医生而言,一切都只是开始。 。。。。。。 六、结论 在愉悦和满足中,我们来到这次中医经典之旅的结尾:中医的精髓长存,并将成为我们现代人的中心。环境、人类、技术、疾病,所有一切都比《黄帝内经》时代更加复杂了。在这个媒体和电脑统治的信息世界,人们过用意志,离自然日趋远离。结果是,我们的“神”被扰乱,而产生越来越复杂和难以治疗的疾病,但天地依旧,如果我们顺应自然,我们也许还能回复平衡,也许还能融合人类智慧与现代科技以达到适度与和谐的平衡。我们的讨论力求简洁,直达问题核心,在治疗上,有时激发、创造时机而非简单对治,临床病例提供了清晰的思路,符合经典,且有助于改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通过本书,我们学习如何成为一名能够拥有直观把握能力的传统意义上的好中医。现代教科书中所有的理论都源自古代经典原则,只是其着重点不同。 我们期望本书能够 Ø 通过运用诊法第一步,帮助大家明晰四大资源:精(元气)、气、神、形,及如何评价其质与量。 Ø 通过运用诊法第二步,了解气机(真气的功能)是如何运行的,理解三焦的作用。 Ø 通过运用诊法第三步,了解如何体会“神”及阴阳的平衡。 Ø 通过运用诊法第二步和八纲分析,了解病机(邪正斗争),如果存在,是在哪里发生及其程度。 Ø 了解通过“性”(寒热、温凉、四气),“味”(酸、苦、甘、辛、咸),来把握药物性能与作用方向。我们对药物的重新分类,可以一目了然每一种药物在哪个层次(上焦、中焦、下焦)发挥作用,又在哪个方向,达到何种治疗结果。 Ø 了解如何以经典方剂为基础,通过改变药物剂量和煎煮法来组合新方。剂量和煎煮法对调控性味至关重要,这正是决定方剂整体方向之所在。某些医生甚至能仅仅通过调控性味而在其一生中只用1~2个经典方剂。根据病情所需而改变方剂的作用方向,以达到殊胜效果。 Ø 尽量保持方剂的简化,记住李辛的第一位老师的话“一方之中,只有3~4味是重要的,其它的药物,或是因为医生自己不够清晰,或是因为要迷惑他人”。 Ø 永远顺应“第一个医生”所揭示的调控方向。“气机”或病人自己才是“第一个医生”。 本书还将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成为《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高水平的针灸师,一个医生应当遵循五条原则: 1、 治神,具备运用精神和意识,调节医者-病患-自然环境能量-信息的能力和技巧。 2、 养身,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3、 “知毒药为真”——知道使用适当的药物 并且,在《黄帝内经》中,有五种方式可以运针: Ø “针法”——用不用的针具,如九针; Ø 穴法(选用不用穴位的方法); Ø “刺法”——用针的策略,如鸡足刺、浅刺; Ø “手法”——针入穴位后运转提插之法; Ø “心法”——用心用神之法。 在这五种方法中,古代教诲中最重视的是“心法”及“治神之术”。为了更多理解心法,我们再次阅读《黄帝内经》,当用针之时,“众脉不见”(忘掉脉象),“众凶不闻”(不必在意症状),“外内相得”(内、外、医生、患者及周围是为一体),“无以形先”(不要为形体有形所迷惑),“可玩往来”(放松而后方能全身心集中在针术之上)。 简而言之,建立诊断之后,运用医生的直觉,感受病人“气”之来去,抓住“机”,在合适得时间刺入,用我们的“意”来调控病人的“气”。这是现代教科书中被遗忘的那部分。穴法——穴位的主治功能,手法——针入后运转提插,被过度发展,并淹没了针刺的精髓——“心法,治神之术”。 大多数现代针灸师只能运用其优势的逻辑大脑,而不知如何用“心”,来捕捉“气”的运行之机,高度强化的事先计划取代了当下直接把握的用针艺术。当然,长期的临床经验所形成的治疗策略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有效果,但在更高水平,用心治神,把握气机需要的是长期的气功或静坐训练。这是针刺的真传,古代医者的秘密,其实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即“法无定法”。 现实的趋势是试图用西方的现代科学来理解或阐释中医,对于认识到中医是一种有用的治疗方式,是有很大帮助的。运用电子生理学和物理学,科学家精确验证了建立在直觉把握“气”的基础上的古代智慧确实存在,这的确是伟大的智慧。但是,我们认为,为了保持其精髓和疗效,应当严格避免以不恰当的方式“西化”中医、中药或针灸,按西医学分型使用中药或进行症状治疗,或把针灸当作某种波长类型的刺激技术,这种方式尚没有找到其真实潜力,且远离本来意蕴。 但所有的探索都应该被尊敬。西医与中医在其各自领域中,都具有极大的效用,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在疾病的不同层次发挥作用,如果配合得当,将是一件美妙的事。现代西方医学越来越技术化,中医应当保持其对“气”运动的传统感觉和理解。《黄帝内经》和其它经典一直向我们昭示着“直观把握”之道。我们期待西医与中医在未来,将会以一种完美的方式结合,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传递古代思维和智慧的谦卑使者。 也许您会问:“中国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当面对不同环境及新发病症时,需要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法;而现代医学科技日新月异,你们基于何种目的,要强调数千年前的思想呢?” 是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