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十六: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上)

沈十六: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上)

2016-08-25    17'55''

主播: 沈十六

1048 65

介绍:
文章原创:沈十六 声音录制:依二未 让我们用声音和文字,治愈失眠或失落的自己。 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上) 朋友跟我聊天的时候,说想不起自己小时候最想做的事情了。到最后她说:“我只记得小时候的梦想是考古。但是那时候还小,从没有人支持我,觉得是异想天开,所以我没有为之努力就放弃了。”         我叹息一声说:“每个人都曾有想做的事情吧,但有些人时间久了就忘记了。”         1雨水: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2015年2月19日,正月初一。         我拜年的时候还在盘算着,给了小侄女500块钱压岁钱,给了爸妈3000块钱,给爷爷买了过节礼品,辞职前结清的工资只剩下一万七了,回北京之后还要交3500块钱的房租。顿时,对着灶王爷磕下去的头都重了几分。         后来,我去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做文案策划,工作的内容还是与文字相关,当然,薪水也可以。         入职当天,我就在当当网买了三本书,一本《文案创作完全手册》,两本与互联网相关的入门书。         互联网公司的氛围很好,大家打打闹闹,并没有很清晰的上下级观念,最让我觉得有趣的事情是每天下午一群人头脑风暴。         当时我们正在准备开发一款职场问答类APP,类似“知乎”,但是细分的一个垂直产品,更像“优米”。         我住在石景山区,早上七点半出门,步行20分钟到八宝山地铁,乘45分钟地铁到永安里站,在7-11便利店买一杯豆浆和一个面包,8:45~8:55到公司。         我经常加班,尤其是刚入职的前两周。老板希望尽快将框架整理出来,我和另外两个文案,既负责想产品框架又负责想内容功能,天天被名称、栏目、slogan(品牌口号)折磨得要死要活。那段时间,我搜索了几乎所有功能相似的网站或App,下载安装,注册试用,每天手机净收到验证码,叮的一声,我都不用点开就习惯性地输入六位数字。         可我对这个项目还是有些抵触,我一直以为自己进了公司是来做文案推广的,当然,当时老板答应的是来写故事。         不过,我觉得既然已经决定要做的事情,还是要努力做好。这是我一直信奉的原则。          跟我一组的文案,是个北京男孩,做事圆融利落。另外一个不经常见面的姑娘是老板的朋友,叫Carmen,很漂亮,思路很灵活。我们三个人聚在一起开会的时候,让我觉得跨行也没有什么不好,能够学到很多新鲜的知识。         但在我入职半个月的时候,公司里的美术总监离职了。我们一群人在旁边的中餐馆为他送行,饭吃到一半我就觉得气氛有些怪异,但说不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当然,我从没有想过公司会分崩离析,毕竟老板是个官富二代,身价怎么也值千万。         之前我还信誓旦旦地跟室友说:“老娘的本命年总算过去了,这回怎么着也算找到了一个靠谱的工作,满谷满仓的粮食,有事我养你啊。”         室友见过我老板,也拍着自己半斤重的胸脯说:“放心,你早该触底反弹了。”         自从美术总监离开之后,公司陆陆续续走了好几个工程师。我算是见识到了互联网公司的大迁徙,偌大的办公室,陡然间变得空空荡荡。         我再不需要加班,还有了空余的时间写文章。         3月15日,中午,我用微波炉热了自己从家里带的午饭,清炒茶树菇、胡萝卜炒肉,一小碗紫米饭。热饭的三分钟我打算发一条微博,第一句写道:“我很少认为自己优秀。”但我很快发现140个字不足以表达我当时想要说的话,所以,我将饭取出来放在一边,用文档写了一篇1500字的稿子,然后发到了豆瓣网上。         这篇稿子叫《成长是与不够优秀的自己和解》,它很快被推上了成长页,隔了两天就上了首页精选。我突然增加了许多关注,有很多人给我回应,并点了喜欢。         而我刚好空闲,没有工作的时间我就分分秒秒地刷网页,回复评论和豆邮,并且接连又写了几篇文章。         或者说,我一直坚持写作。从十八岁算起,我现在练习写作已经七年了。高中时候,练习写青春故事,一篇篇写在本子上读给同学听;大学期间,研究过《萌芽》杂志的文章,在“榕树下”连载过两部长篇,给许多杂志社投过稿件;后来,为了能够继续写作,应聘进了杂志社。         这么回想,我好像从来没有间断对文字的坚持。         开始收到编辑主动邀稿的时候,我心里非常忐忑,有些不自信,总觉得自己像捡到了便宜,而这便宜随时会被人发现,然后被追回。         那种患得患失的情绪还没有持续太久,我就接到了《青年文摘》编辑的豆邮。她想要转载我一篇文章,并联系我删减一些内容。         我发了朋友圈,身边熟悉的一个朋友给我发信息说:“你开始慢慢走上正轨了。好好写吧,写出内心想讲的话。”         那一瞬间,我泪如雨下。 说起来,我并不是个泪腺发达的人,小的时候还因为“不会哭”被我妈拧着脸颊上的肉教训,简直是泪腺干燥到不知道如何落泪。         我边擦眼泪边回复他:“就知道说好听的,不是你嫌弃我写得像狗屎的时候了。”         大概,这么写会更加让我坚信我是没有天分的作者。语言的表达不够出色,写不了不让人厌烦的大段独白,也没有脑洞大开的构思,总之写起东西来寡淡而平凡,像是素面朝天的女子,却一心想着能够招摇过市。         2谷雨: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4月20日,我在家里写了一篇叫《所有转身离去,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的稿子。故事里的琨大美就是我室友,她陪我一起度过了动荡的2015年年初,也见证了我触底反弹的全过程。 写完稿子的那个周二,我接到了年前曾过去面试的美食杂志的电话。对方是位女士,声音礼貌干练,她问:“你这周四能够来杂志社三面吗?年前我们总编去韩国了,最近才抽出时间来面试。”         我心里一顿,有些不知道回复什么,大概过了三秒钟才说:“好的,那我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吗?”         她答:“你带着作品就好了,周四上午十点。”         我挂了电话,不得不梳理一下现在的情况。当时,互联网公司已经只剩下三个人,两个文案,一个老板。前几天会计和前台的姑娘都离职了,我临时承担了好几个职务。         我一直在心里犹豫要不要辞职,每次晚上下班,我边做饭边问琨大美:“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她穿着睡衣,站在厨房门口,盯着我切菜,说:“其他人都走了,你留下有什么意义呢?再说了,做的工作到底不是你最擅长的。现在杂志社那边让你过去面试,这是好事。”         那家杂志社有两本杂志,在行业里做了近三十年,杂志销量和品质都很不错。其实,没过年之前他们就在复试的时候回复过我,去写菜谱的那本杂志可以直接入职,但另一本写经营管理的并不缺人,所以,录用有些困难。        但我无意写菜谱,比较直接地表示想写经营管理。后来,他们也就没有再联系我。         关于周四的时间,我觉得真的很巧合。因为上周周六日加班做问卷调查,我和唯一剩下的同事调休两天,正好周四、周五有时间。         晚上下班回家,琨大美已经在准备做饭。厨房开着抽油烟机,她正在切泡好的木耳,平稳下刀,然后是新鲜的芹菜。         我换了鞋,在洗手台帮忙洗盘子,略微纠结地说:“杂志社那边让我去面试,我答应了。但还没有想好怎么跟公司这边说。”         琨大美朝锅里倒好油,热了一会儿,她朝后躲了半步,放入葱姜末、蒜片、干辣椒,顿时辣味窜入鼻腔,我连忙把旁边切好的木耳和芹菜递给她。         她边翻锅边笑着说:“我一直觉得你比较适合杂志,现在这样不是更好吗?”         我明白琨大美的话,但心里觉得有些别扭,对互联网公司有歉意。它曾在我比较困顿的时候帮助了我,让我认识了一些人,进入了新的行业。        这些都是我一直没有离开的原因,但我也清晰地认识到,那的确不是最适合我的。        四月末,我进了美食杂志,开始了奔波的、忙碌的、与文字紧密相连的编辑工作。大概写字能够让我有一种安定又舒适的感觉,所以,不论再忙再累我都没有想过放弃。        入职第二周我就接到了出差任务,先去扬州,之后到上海。那是一段回想起来都会觉得超级赞的日子,我忙起来有些不分昼夜,上班时间抽空向同事请教问题,下了班也会晚走一会儿查资料、做功课,希望尽快掌握这本杂志所需要的行业知识。         后来,我陆续去了长沙、郑州等城市出差,每一天的行程都很满,要采访十多家当地优秀企业,就这样接触了大量的成功的餐饮人。         我在跟他们的沟通交流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领域成功的人,他在其他领域也会成功。他们拥有的优秀品质不会因为更换行业而丢失。         从郑州回来的动车上,同事靠在座位上休息,我不知怎么就想起自己前两次到杂志面试的情景。初试比较简单,就是填表格、回答专业和生活类问题、解决两份校对稿,整体下来用了一个多小时。人力资源部的甄姐和郭老师都很nice(性格很好),特别有亲和力,面试的过程不会有压力。         复试的时候,问题相对专业,面试官是从事杂志编辑的资深人士。我在面试之前专门研究了杂志社的两本杂志,并针对经营管理的那本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以第7期杂志为例列了一张单子,并用不同的便签贴在有问题的杂志内页,方便面试过程中翻阅。         我还准备了自己之前的杂志作品,也准备了一些发表在其他杂志的打印稿,既然是记者编辑工作,那文字功底和从业经验都需要展现。         其实,做所有事情都一样吧。天分固然有利,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平凡人来说,努力和尽心更加重要。一个人对于喜欢做的事情,一定要竭尽全力,就算不是美好的结局,你也不会觉得遗憾,更何况它有可能峰回路转。         生活充满了戏剧性,你我恰好是某一部剧中的演员。兜兜转转,我还是回到了杂志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