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隐士与他的山林王国(三)| 投稿:小谁

【夜读】隐士与他的山林王国(三)| 投稿:小谁

2015-05-23    08'33''

主播: FM1604421

7923 500

介绍:
罗浮山:做一名彻底的隐士 选择什么样的山林去隐居,与隐士们的不同追求有关。而有时即使是无心的选择,也可能改变隐士的余生。 据清光绪《惠州府志》载,有一位五代隐士黄励,本是南汉国的祯州刺史,但生逢乱世,厌倦政治,遂弃官隐居于罗浮山(今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境内),正可谓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典型表现。到了罗浮后,黄励在水帘洞旁建一书院,读书传道,是典型的文人做派。 然而居住既久,黄励听到罗浮山神仙黄野人的事迹,心生羡慕之情,遂脱下儒袍,“时时服黄衣,系阜绦,腰悬玉瓢”,完全成了道士模样。 黄野人相传为东晋道教学家葛洪的弟子。葛洪仙去后,黄野人得到师父遗丹,修炼成地行仙,居罗浮山,与人相遇时,即更换外形。 黄励变装后,模仿偶像黄野人,行医度人,救厄济困,很快赢得当地人的好感,名声不胫而走。久而久之,人们竟把他与黄野人混为一谈,而当文人黄励成为黄野人的化身之一后,黄野人的形象也变得文采飞扬起来,成了一名有文士风范的神仙。 黄励脱下儒袍,放弃书院,走向道家缥缈神秘的世界。不得不说,罗浮山的“磁场”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信仰。 罗浮山乃传说中的仙山。中国的神话中,有大大小小的神山仙境,而以西方昆仑山与东方海上三神山最著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找到具体山岳与这些神山相匹配,罗浮却是个例外。这座僻处南粤的大山,由罗山和浮山两部分组成。关于浮山,传说它本不在此地,而是蓬莱神山的一峰,一夕忽然崩裂,由一头巨鳌载其浮海来到南粤,最终与罗山合为一体,是为罗浮山。作为仙山,罗浮还受到与神仙文化渊源极深的道教的青睐,在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体系中,被尊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 罗浮山虽不是南粤第一高峰,但有四百三十二座峰峦、九百八十余道瀑溪、七十二座幽岩石室,雄伟壮观,仙气十足。正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在《神仙感遇传》里,提到过一位慕名前往罗浮山的隐士薛某。薛某早年向往道术,无心仕途,遂与志同道合之友李生同游名山,访真学道。最终,薛氏选择罗浮隐居,三十年后,“道术既成,风姿秀颖,肌若水玉”,而当薛氏得道后,“拯人疾苦,远近赖之”,被尊为“薛长官”。 作为一名修道有成的隐士,薛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优游人世、度人疾苦。但这样的情怀,已与儒家文化的“兼济天下”大异其趣了,更像道家神仙体系中的地仙做派。《仙术秘库》道,地仙,有神仙之才,无神仙之分,得长生不死,而作陆地优游之神仙,为仙品中之中乘。在优游名山的岁月中,地仙往往会用自己的道术和医术救厄济困、度化凡人。 隐士,本就是儒道互补之人,具有道家的潇洒与出尘。据蒋星煜研究,不仅罗浮山,天台山、青城山、王屋山等佛道名山,均是隐士云集之所。它们的神秘飘渺,为隐士名山增添了又一种色彩。 这一类山中的隐士,与人世的牵扯似乎更少,留下姓名的,恐怕只在少数。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自古以来,真正彻底的隐士,已经无法确实得知他们的事迹,只有被道家的人们,搜罗一部分,假托一部分,归入若隐若现的神仙传记里去了。” 在这里,隐士不再为庙堂忧心,也不再忙于传道授业。他们终于与人世完全决裂,走向最洒脱的自然,也走进最玄奥的人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12期 作者: 谷小明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