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牯脏节:生死之间的祭祀 | 投稿:云天河

【夜读】牯脏节:生死之间的祭祀 | 投稿:云天河

2015-06-02    06'00''

主播: FM1604421

8404 445

介绍:
牯脏节是苗家人祭祀祖先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隔十三年才过一次,严格按照古老仪式进行。即便是在今天的苗乡,这也是难得一见的。 牛旋塘是牯脏节最壮观的仪式之一,安排在牯脏节的第三日。牛旋塘是由各家牵出将要宰杀祭祖的牯牛,向祖灵通报和展示自家祭品的一个仪式。活动一般选在村子附近比较开阔的场地。这一天,寨里的村民以及远道而来的客人都要身着盛装聚集牛旋塘。 一大早,寨里称为“五甲”的五组代表队各自开始扎幡,那是祖先神灵的象征。中午,五甲按序浩浩荡荡进入场地旋牛。供祭祀使用的牯牛要选膘肥体壮的,它们被打扮得五颜六色。在一阵阵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牛被簇拥着走进旋塘,后面跟着穿着百鸟衣的踩牛塘的队伍,服装的下摆缀满了白公鸡羽毛。他们在音乐中一路跳着苗族的传统舞蹈,跟随着牛旋绕于塘中。 每家将牛牵进牛塘后,就会举行一个传统的祭奠仪式。首先,放一串长长的鞭炮昭示祖先,同时也是为了洗去牛身上的邪气;然后,摆出祭品,祭品通常是自家酿制的米酒、糯米饭和鱼干,这些都是苗家人的珍贵食物。在祭祀过程中,一定要向空中喷几口酒以祭奠祖先,还要拉着牛绕塘祭祖,临走还会抓几把泥粘在牛的身上,表示富贵。 在整个仪式中,塘内塘外的人神情肃穆,面容极其虔诚庄严,牯脏头、鬼师们口中念念有词,带领着旋塘队伍一遍遍地在塘中逆时针旋绕。锣鼓、鞭炮、芦笙的声音,与大竹筒发出的雄浑的声响交织在一起,久久回旋在大山之间。他们这是在用古老的方法呼唤着祖先的神灵,诉说着他们千百年来的往事,祈祷着来年的五谷丰登。 第六天虎日的子时,是整个节日最动人心魄的时分。在鬼师念完符之后,牯脏头家的牛被率先宰杀,随着三声炮响,村民纷纷将自己家的牛牵出来拴到祭坛上。在一夜之间,鸡叫头遍十几分钟之内,各家各户手起斧落,几百头牛就被宰杀完毕。随后,这些牛立刻就被支解分割,它们的各个部位也按重要程度分别被送给了主人的亲友。对主人来说,最终留下的只是牛的内脏,所以这个重要的祭祀活动叫做“吃牯脏”。 牛,这个自古以来只有奉献没有索取的生命,用鲜血传递了主人的虔诚,并以这样一种方式完成了自己来到人间的神圣使命。 当黎明来临时,牛的身体被全部分割完毕,它们的角被挂在主人的屋门头,牛角越大代表主人家越富裕兴旺。 在节庆的最后一天,亲朋好友们就要背上分得的牛肉纷纷返家了。大家要在中午前离寨,因为牯脏节后要封山三天,不许进出。对于这样的节日,人们的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虽然我们看到苗家人买牛的义无反顾和宰牛的虔诚,但对年轻人来说,过牯脏节似乎只成为了一种习俗的盲从和各家间的攀比,而不会在意其原本的意义了。牯脏节是贵州许许多多村落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采用传统方式来举行,这些文化景观的特色是否就会消失? 也许只能等到那个时候,才会知道答案。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3期作者:罗莉 稿件整理:喵小喵)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