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杭州:翻版汴梁的华丽生活(三) | 投稿:清灵

【夜读】杭州:翻版汴梁的华丽生活(三) | 投稿:清灵

2015-06-27    06'00''

主播: FM1604421

11517 428

介绍: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李清照在她人生的最后一个元宵节时的感旧之作,它引发了后人无穷无尽的同情之泪。临安城内张灯结彩,歌舞升平,词人不由回想起昔日汴梁元宵节的盛况,而如今自己流落异乡,憔悴不堪。 当时的临安正有许多的北方移民有着同李清照一样的切切思乡之情。他们在风俗传统上不忘旧日,在日常的穿戴、语言上也尽量保持着原来的习惯。他们依然说着令人亲切的汴梁话,甚至形成了一个“汴梁方言区”。汴梁话成为朝廷官话,也成为临安的强势语言。临安的土著为了与这批处于统治地位的汴梁人打交道,也只能学说汴梁话。久而久之,杂合了当地特点的“临安汴梁话”也就成为了临安一带的方言,甚至完全取代了原来的方言。 在临安占据强势地位的不仅仅是东京的语言,还有许许多多首都的风土人情,也尽可能多地被搬到了新都城中来。比如故都汴梁的金明池故事,居然也在西湖里全盘上演起来。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形成于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至今仍是游人如织的所在。而不为人知的是,“游西湖”这项风俗的形成,却是因为临安人对遥远的北方、夕日首都另一处繁华胜地金明池的怀念。 赵匡胤得天下后,常去观习“水战”,宋太宗临朝,凿金明池,春夏之际,水军们在此操习水战兵法。在开凿金明池近20年后,太宗又一次来到池边,随手将银瓯扔到水里,命令军卒潜水去取银瓯,表演“竞渡之戏”,开创了金明池用于娱乐的先河。宋真宗时期,水战已经演变成了“争标”。人们在水面插一根缠着彩色锦缎的长竿,称为“锦标”,竞渡的船只以首先夺取锦标者为胜。 到了临安,龙舟竞赛在硕大的西湖中发生了变化,六条龙舟分成两队,向立在湖心的一根挂着锦彩、银碗、纸币的“标竿”划去,条条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直奔“标竿”。岸上,成千上万的市民们,以喧天锣鼓声和欢呼声给湖内“争标”的龙舟鼓劲,热闹程度比在金明池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到了二三月春暖花开之时,西湖几乎天天举行划船比赛,加上周边景点的吸引,四时节庆的风景,临安几乎人人都到湖边拈花游玩。 杭州丝绸、小笼包、御用青瓷……就连白娘子传奇,这些个在我们现代人想来具有鲜明江南色彩的杭州名片,看来都在八百年前与古老的汴梁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大量北宋精英带来的时尚与品位,真真切切地改变了这座城市原本的样貌。桩桩往事,诉不尽有宋一朝的纠结心情,也让杭州成为美丽汴梁的翻版…… 文章来自中华遗产杂志2008年第10期,作者:汪圣锋,整稿:僵尸古微寒。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