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西夏王朝·出场,少年英雄的光与影 | 投稿:墨云

【夜读】西夏王朝·出场,少年英雄的光与影 | 投稿:墨云

2016-01-09    07'17''

主播: FM1604421

10093 399

介绍:
出场,少年英雄的光与影 一个民族发展到拐点时,总会有杰出的人物出场,力挽狂澜,将整个民族 带向正确的航向。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在父亲去世后,以王者的身份出场了! 仅仅用了6年时间,李元昊就彻底完成了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储 备,以西北仅次于长安城的兴庆府为帝都,宣告成立大白高国,来抗衡辽和宋 两大帝国。 一千多年的时光之沙,无情地将关于党项羌人的很多历史之痕抹得干干净 净,包括李元昊的相貌。我们只能从零星的历史记录残片中了解到他的爱好: 从小就爱读兵书,长大后他桌上常放着法律书籍,出征打仗时身边常带着《野 战歌》《太乙金鉴诀》等兵书;长大后,他成了一位圆面高准、身五尺余的青 年才俊,喜欢穿着长袖的绯衣,头上戴着黑冠,佩带着弓矢出外打猎。而那首 传奇的《夏圣根赞歌》如此写李元昊:“番细皇(这个人)生来便超凡脱俗,在 母亲胎中就长着两颗牙齿。他长大后更是成了集十种吉祥于一身的圣人,并且 在七个骑马伙伴的拥戴下做了皇帝。”从这首赞歌中可以看到,李元昊在党项羌 民众的心目中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 公元1032年,29岁的李元昊继承王位,成为党项羌兴州政权的统领者。他 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同时也向北方游牧部族学习,在综合两者的基础上,并没 有忘记凸显自己的民族性格。这种复杂心理下,他的心中有一个怎样的蓝图需 要描绘呢? 经过李元昊的大力开发,使宁夏平原在公元11~12世纪迎来了前所未有的 开发高峰期。首先是中原地区的先进农耕技术和耕作人员被大量引进;其次是 西域、中原的知识分子和僧侣翻译人才的大量引进。这些人才的到来,给兴州 政权带来了各种最新成果,提升了兴州城的人文水平。这种水平反过来也刺激 着党项羌政权进一步敞开了国门,吸纳更多西域和内地知识分子走进兴州城, 成为党项羌政权的新鲜血液。 在这些来自兴州城之外的知识分子中,张元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公 元1037年5月,从陕北黄土高原通往宁夏平原的路上,出现了两个宋朝儒士打扮 的年轻人,他们分别叫张元、吴昊。和当时在宋朝屡次不第后想到党项羌地区 发展的人才一样,张元、吴昊也将背影留给了家乡,只身前往党项羌的那片陌 生地域,试图在那里改变他们的命运轨迹。 早年留居河南长葛县时,科举失意的张元身上就时刻体现出一种侠风。夜 深人静时,他常常带着自己的铁笛走进林间,独特凄厉的笛声穿越山林,连强 盗也远远躲避。《闻见近录》中这样记述张元:“客于长葛间,以侠自任,每夜 游山林,则吹铁笛而行,声闻数里,群盗皆避。” 张元、吴昊从灵州渡过黄河来到贺兰山下的兴州城时,这里已经变成了一 个具有浓郁异族风情的党项羌文化政治中心,豪饮善酒的党项及其他北方游牧 部落的人逐渐定居这里,使这里的大街小巷遍布具有党项羌风格的酒楼,开放 的心态又使这里随处可见中原文化的影子。他们初来时,人生地不熟,加上入 仕之路不顺,只好整天出入酒楼茶肆之间。一天,两人在一番豪饮后,乘着酒 兴在酒馆的墙壁上大书“张元、吴昊来此饮酒”。巡查的西夏将士看到“元、昊”二 字竟不避讳李元昊名讳,便捉拿二人到李元昊处。李元昊见来人气度不凡,颇 有侠士风度,非等闲之辈,便询问他们为何来到西夏。张元回答说:“听说党项 人在这里招募汉地优秀人士,我们便来了。宋朝的当朝宰相富弼曾经说过,汉 地的知识分子没能走入仕途的,因为贫贱而无法回归家乡,就有不少人投奔到 你们这里来,我们来这里,有什么过错?”李元昊接着问他们为什么要犯忌讳地 称元称昊,张元回答道:“姓尚不理会,乃理会名耶?大王的赵元昊之名用的仍 是宋朝皇帝赐予的赵姓,不比袭用人家的名字更丢人吗?”意思是你们党项羌的 拓跋姓氏承受了唐朝赐的李姓,到宋朝时用了宋赐的赵姓,你不也被称为赵元 昊吗?李元昊立即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是指自己在用宋朝赐姓,怎么还去指责别 人的名字?当场看出这两个人有才华,决定重用他们,并暗下决心要废除宋朝 赐的赵姓,用自己的姓氏。张元、吴昊的经历,在西夏历史上留下了“贤士题记 留名遇明主,元昊礼贤下士重人才”的佳话。 文章节选自《西夏王朝》——【崛起,贺兰山的大白高国】作者:唐荣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