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张岱:一片「吃」心

【夜读】张岱:一片「吃」心

2016-02-28    11'32''

主播: FM1604421

11195 467

介绍:
张岱的一片“吃”心 他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们都道张岱痴于山水,癖于园林。却不知名士狂狷,极爱繁华,极好美食。在华灯璀璨喧嚣处,有他,在大雪三日的寂寞湖中,有他。他将俗世的生活精雕细琢,以近乎艺术的状态纵情享用。他是怎样的人,他才会爱怎样的美食。知其口味,已算知其大半。 世间大概没有多少人会为了吃乳酪而自己豢养一头牛,除了明末清初的文人张岱。 张岱对饮食的要求很高,他嫌弃市井间的乳酪一经商人之手,便“气味已失,再无佳理”,于是自己养了头牛来挤奶。挤出的新鲜牛奶倒入盆中静置,第二天早上便结起厚厚的奶皮。奶皮中凝结了大量的油脂,其质地近乎奶油,气味也是浓缩了的奶香。小心将奶皮挑出,加了自家泡的兰雪茶,用小铜锅耐心煮成奶油茶,成品“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想想都让人垂涎欲滴。然而张岱犹不满足,还要加点酒,蒸成热气腾腾的醴酪,入口是层次丰富的香气;又或是拌入豆粉,滤掉水分,制成白莹莹的一块乳酪,放凉了吃最是解暑。此外,把奶油拿来熬奶皮,做乳饼,点一点盐或醋使其凝结成块,都是极美味的点心。 在我们看来,张岱做奶酪的工序已经足够繁复,却不知他吃起蟹来更是一等一的讲究。乃至原本不好酒的他,在这种时候也有例外。 张岱著有散文集《陶庵梦忆》,集子中对酒的记载不多,唯有“张东谷好酒” 一则提到,张家“自太仆公称豪饮,后竟失传”,张岱的父亲和叔叔都不善饮,以至于吃点酒糟茄子,面色就开始发红。因此,他们在宴席上从来只留心菜肴,绝不轻易举杯,以至于被人调侃:“尔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张岱继承了父辈品鉴美食的能力,大概也继承了他们的酒量。不过,有一个场合,张岱是一定要饮酒的,那就是一年一度的“蟹会”。 正如《陶庵梦忆》所言,“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如蟹这样的美味,独自就可撑起一场宴席,似乎不必其他食物来增辉。但讲究如张 岱,却不肯妥协。 每到金秋十月,河蟹肥壮之时,张岱便要精心布置一场蟹宴。每人可分得六只蟹,但为免冷却影响味道,不能一大盘煮好端上,必要“迭番煮之”,即吃完了热的一批再下锅煮一批,保证每只入口的蟹都温度恰好,只怕寻常人是无法在这等细节上做到如张岱一般极致。桌上的螃蟹只只圆润光亮,蟹腹隆起,蟹螯如小拳头一般壮实饱满。掀起蟹壳,透白的蟹膏凝聚成堆,“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 而蟹宴的配菜也如交响曲般精彩纷呈——肥美的腊鸭和丰腴的乳酪错落摆放,醉蚶如琥珀般剔透,简简单单的白菜也用鸭汤熬出别样的鲜甜。新米煮得粒粒莹白,冬笋片片清新爽口。随手取一个橘子,剥开便是汁水饱满的橘瓣;栗子和菱角被秋阳晒得干爽, 细嚼之下是余韵绕梁的温和甜香。这种时候,再不善饮的人,也不能拒绝美酒的诱惑。珍藏的玉壶冰端上桌来,封泥一破,满室皆香。酒液汩汩倾入杯盏,觥筹交错间,不知不觉便浅醉微醺。饭后漱口用的兰雪茶,则为宴席画上一个奢侈的句点。 后来,张岱在颠沛流离间每忆及此,也不由得感叹一句:“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惭愧惭愧。” 张岱生长于江南,因而尤其偏爱河鲜。除了河蟹之外,河蚶、江瑶柱、白鮝等特产都深得其心,但他最独特的爱好是吃河豚肝。众所周知,河豚有剧毒,以肝脏为甚,但肝脏也恰恰是河豚身上最美味的部位。张岱在《咏方物》组诗中的《瓜步河豚》一诗中言:“苏州河豚肝,又名西施乳,以芦笋同煮则无毒。”于是,他每吃河豚,必先寻来芦笋同煮。煮好的河豚肝细白柔腻,鲜美嫩滑。而同煮的芦笋吸收了河豚的鲜甜,亦成为人间美味。张岱为了这口至味,不惜拼死一试,好在安然无恙,于是“早起复掀髯 ”,又因大饱口福而开心不已,也确实是无愧于自封的“越地第一号馋食精”的称号。此外,他还在《夜航船》中提到,“食河豚罢,以萝卜煎汤涤器皿,即去其腥。”可见张岱对于吃河豚是颇有心得的。 张岱对于食材的保存也颇有心得,尤其对瓜果最为上心。《夜航船》里专设《果品》一节,巨细靡遗地记载了各种瓜果的保鲜方法:金橘藏在绿豆中就不易变质;西瓜储藏时不能见阳光,一见就容易发芽; 把梨子的柄插在萝卜中,用漆盒储藏,可经久不坏。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陶庵梦忆》中“鹿苑寺方柿”一则。张岱当时避兵于绍兴西白山鹿苑寺, 寺院前后种着十来株方柿,六月间恰好累累硕果。柿子个大如瓜,质地生脆,入口“如咀冰嚼雪”,在酷暑中令人精神一爽。但柿子须经熟成处理,否则酸涩难当。于是他留意当地人的制法,悉心记载:用桑叶煮水,冷却后加少许盐,倒入瓮中浸没柿子,如此存放两天,再取出食用,味道就清新爽利,毫无涩感了。 在锦衣玉食中留心这些旁门左道,似乎只是富家子弟穷极无聊的消遣。然而,在造次颠沛中依然如是,却未免令人唏嘘。彼时正是顺治三年,大明已亡,天下未定,战火依旧绵延不息。富贵荣华如泡沫般转瞬破灭,张岱不得不携家带眷,四处流离。身处这种境地,而仍有闲心去研究柿子的制法,大概不仅是根深蒂固的习惯,也是苦中作乐的一点温暖。此后半世凄凉,张岱却始终眷眷于前半生的浮华无时或忘。直到晚年,他在破旧的茅草屋中写下《陶庵梦忆》,写下《夜航船》,写下他对一蔬一饭的深情切意,也不过是在功名成空,富贵如梦的生命中,努力留住一点人间烟火的暖意罢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杂志 2016年第二期《文人的私房菜》 作者:黄尽穗 如果你对饮食文化很感兴趣,也不要错过我们2015年1月的专题《口味的革命》、2014年2月《南北米面》。 你可以搜索天猫店铺“中国国家地理旗舰店”进行选购。 关注新浪微博@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