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节目 | 清明的故事】

【特别节目 | 清明的故事】

2023-04-05    09'47''

主播: 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672 6

介绍: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各位亲爱的听众朋友们,这里是西华师范大学飞扬之声广播台,欢迎收听本期的《清明里的故事》,《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春分后十五天,就是清明,此时处于仲春与暮春之间。气温回升,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所以称之为清明。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祭祀先祖,寄托哀思;外出郊游,踏青赏花。一方面是亡者的祭奠,另一方面则是生者的眷恋。(宗瑞) 不忘来时路 《弟子规》里讲:“事死者,如事生。”对待去世的人,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狐狸兔子随着气候转暖开始打窝。很多坟墓开始坍塌。这时候去扫墓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给祖先修葺、打扫居住环境。这是后辈的怀念仪式,用自己的行动,去重温血脉里的温情。冯友兰就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怀念去世的亲人,寄托沉痛的哀思。让我们的心灵有所皈依,让我们的感情得以寄托。 清明节扫墓除了修房子,还需要“挂青”。在祖先坟头挂上白纸剪成的纸串。祖坟上“挂青”越多,也就表明这个家族越兴旺。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民风自然朴实敦厚。哀悼祭祀,知恩感恩。它让我们不忘先人的恩泽,自勉自强,传承家风,不堕家声。敬一丹说:知道自己的来处,未来人生才有参照。 清明节是一个感性的日子,怀念亲人,寄托哀思;同时也是一个理性的日子,慎终追远,追根溯源。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有限性,思考着做一个怎样的人才不是虚度这一生。(珞白) 不负今朝景 古人说:“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不只是怀念与悼亡,也是游春与踏青。唐代有个皇帝觉得扫墓之后游玩,是对祖先的不尊重,一度下令禁游。但是坟地本来就在青山绿水之间,加上春意正浓,禁令很多时候都是一纸空文。丰子恺曾说: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这并非是不敬,而是另一种关于生命的感悟。 暮春之际,孔子曾带着几个弟子在沂水边聊人生谈理想。大多人都想做高官,想成就事业,只有曾点说:“暮春时节,换上春服,和大人孩子一起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孔子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清明时节,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又有什么比享受这大好春光来的自在呢?(紫薯) 不悲明日事 关于清明节有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有一次重耳陷入绝境,濒临饿死。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熬了碗肉汤,重耳才得以活命。回国之后,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介子推独自回乡,陪伴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亲自去找介子推,却怎么也找不到。为了逼他出来,放火烧山。火熄灭之后,发现介子推已经被烧死在一棵柳树前。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所有人都要吃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第二年,晋文公来到绵山祭拜介子推。意外发现介子推背靠的柳树已经复活,发出新芽。树洞里还有一封血诗:“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感慨万千,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这一天被命名为“清明节”。寒食和清明只相隔一天。但是含义却大不相同。寒食节禁火以为悼亡,清明节是取火以求新生。一灭,是为了过去的纪念,一取,是为了求新护生。表面看似主题相悖的两个节日,便如此统一和联系起来。告别过去,才能迎接更好的明天。(腐竹)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 清明时节,气候变暖,雨水充沛,农事开始繁忙起来。人们种瓜种豆,开启一年的春耕。一亩田,一颗种,一头牛,一爬犁,固然有辛劳,但更多的却是未来的期许,丰收的期待。正如苏轼所言:”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后面,是祖先与坟茔,是感恩与继承;前面,是春耕与播种,是未来与希望。在清明时节,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慎终追远,且惜春光。 祁告亡灵皆吉安,愿你忘却烦恼无忧愁。飞扬常伴你身旁,我们下期不见不散。(飞白) 文字编辑:杨忠润 文稿审核:王嘉涵 部分文字来源于: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