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正己化人」第34集

太上感應篇「正己化人」第34集

2023-12-18    07'02''

主播: 慧來學習平台

225 1

介绍:
太上感應篇「正己化人」第34集 所謂「正人必先正己」,「己身正,不令而行」,若能端正自己,則沒有不能端正事物的。因為一個人能行得正,大家都會尊敬他。而人若是知道恭敬的道理,這就是他的心能接受感化的地方。若能在人心能受感化之處,以至誠心從微小處去感動,自然稍微一撥就能轉化,就有顯著效果,沒有不順從的。 若以我的正,去突顯別人不正,縱然只是稍加責備,他人也必定不願接受教誨,而且還會跟你強辯,爭個對錯曲直。這樣反而會摧毀了別人的善心,這也是現在好善之人所患的通病。每每在勸化他人時出手太重,而且固執不知變通,不知要用善巧方便,這實在要深以為戒。 所以正己必先要正心,因為心為一身的主宰,也是萬行的根本。心若是沒有妙悟,妄想情見自然就生出來,那麼所見的理就不能透徹明白,是非也就錯亂顛倒了。所以治心,必須要求妙悟。悟了之後,則妄想情慮都融為真心了,這就是正心的方法。 【例證一】 宋朝的司馬光,為人忠厚正直,德風遠近聞名。他住在洛陽時,當地風俗都受他影響感化而為之一變。人們莫不崇尚名節、愛惜名譽,而羞於談論錢財利害。人人都有廉恥觀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為非作歹。就是後生小輩想做一件事,也必定會互相提醒說:「千萬別做壞事,恐怕會被司馬光知道,那就糟了。」 【例證二】 後漢有位叫陳實的正人君子,待人寬厚,處事公正。鄉里若是有人發生爭訟,經常請他裁斷。陳實就曉以是非曲直,令當事人心服口服,無話可說。久而久之,鄉里間就流傳著:「寧可被官府責罰,也別被陳實點名說缺點。」 一天夜晚,陳實家裡來了位小偷,躲在屋樑上。陳實發現了,就起床拿著蠟燭,招呼家中子弟集合起來訓話,說:「人不可不自我勉勵!不善之人未必本來就是惡人,只是習慣已養成,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就像梁上的那位君子一樣。」 小偷聽了大吃一驚,趕緊跳下來認錯請罪。陳實和言悅色地勸導他立志改過遷善,不再做見不得人的勾當。並贈送他兩匹絹布,勉勵他務必要痛下決心改過。陳實的行為,讓整個縣都受到化導,從此再也沒有盜竊之事發生。 【例證三】 五代時,房景伯擔任清和太守,他的母親不但學問好,而且通情達理又有見識。山東貝丘有一位婦人,列舉兒子不孝的事實,一狀告到太守府。景伯的母親對景伯說:「老百姓不知禮義道理,不可過分地責備他們。」 於是就召見這位告自己兒子不孝的婦人,到太守府裡和她一起吃飯,並且叫她的兒子在旁邊站著,看太守景伯如何侍奉母親吃飯。這樣過了十天,這位不孝子就懺悔過錯,要求回家。 景伯的母親說:「這孩子雖然臉上露出慚愧的樣子,但內心還未真正改過。」因此又再留他們母子在府中住了二十多天。直到這位兒子向母親下跪,叩頭懺悔叩到流血,婦人於是哭泣著為兒子求情,乞求太守準許他們回家。後來,這位婦人的兒子果然以孝順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