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世界》对故国的哀惜,吴蜀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国志的世界》对故国的哀惜,吴蜀形成了鲜明对比

2020-12-11    05'21''

主播: 在大洋

234 2

介绍:
之前说过谯周、陈寿对蜀国的忠诚度都很低,这在蜀国的知识界,可以说是普遍现象。 三国时期,蜀国盛行谶纬之学,谶纬,一语成谶的谶,经纬的纬,谶纬就是预言的意思,尤其是指政治预言。 蜀国的学者,比如阆中人周舒,解释《春秋纬》中的著名预言“代汉者,当涂高”,认为“当涂高”是指魏国,因为宫殿两边的高台,被称为“像魏”,这就把“魏”字跟“当涂高”的“高”字联系起来了; 成都人杜琼也说:“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属曹,此殆天意也。”就是说,汉代以来各级官吏的称呼,往往都带个“曹”字,所以老曹家掌权,这也是天意。 虽然这两个解释都是非常牵强,甚至可以说是八竿子都打不着,但是在当时预言盛行的文化环境下,还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舆论的作用,而且,这不是魏国人宣传的,而是蜀国的知识分子,自己挤破脑袋把它们硬生生联系起来的,他们这么不遗余力地鼓吹曹氏和魏国将取得天下,从中就可见蜀汉政权在当地的群众基础有多差了。 那么吴国呢? 虽然也是由于实力对比悬殊而灭亡,但是从一点可以看出,吴国比蜀国强的地方:蜀与吴亡国之后,大多官僚都在晋朝做官。来自吴国的官员相当怀念故国,譬如陆逊的孙子陆机,他曾经写过一篇《辩亡论》,分析吴国灭亡的原因,文中充满了对吴国的哀惜与作为吴人的骄傲。 可是来自蜀国的官员却表现得非常冷淡。在这一点上,吴与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蜀国大臣对政权的忠诚度之低,再次得到证明。 谁是正统;国力如何;何以归晋。这就是这本《三国志的世界》的主要线索。当然,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不只在于这些宏观层面的讨论,金文京对史实的考证,在很多地方都令人耳目一新。 诸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六出祁山,这都是《三国演义》里最著名的段落,然而,并不是史实,因为从地理上来讲,它们都不能成立;再如曹操的儿子曹彰,因胡须呈黄色,曹操称之为“黄须儿”,金文京认为,曹操喜欢黄色,有其政治考量。 因为根据中国传统的“五德兴替”理论,就是说,每个政权的兴起,都对应着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之一所代表的“德行”,汉朝是火德,根据这个理论,取代汉朝者将是土德,火德对应红色,土德对应的颜色则是黄色。 造反的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所选择的颜色也是黄色。 另外,《三国演义》虽然在大的历史脉络上与事实基本相符,但在一些细节、特别是在书的次要人物身上,就往往随意乱写了。 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先说一个《三国演义》里的小人物,《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国生擒,抓获他的人之一,名叫朱然。后来刘备伐吴的时候,这个朱然被赵云一枪刺死了。 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并不是这么回事,这个朱然,他的养父叫朱治,是孙坚最早的追随者之一,东吴政权的元老,所以朱然在吴国算是标准的官二代,并不是演义里那样无足轻重的角色,而且他也没有被蜀军打败,相反,在吴国打败刘备的夷陵之战中他还立了大功,之后镇守江陵,而且又多次打败魏国的围攻,可以说是吴国很重要的一个将领。 据《三国志》的记载,朱然死于公元249年,享年68岁。不要说刘备、赵云,他比诸葛亮死得还晚呢,而且他死的时候孙权都为他服丧举哀。金文京指出,1984年,安徽马鞍山发现了一座古墓,墓主就是这位丹阳朱然,这也佐证了《三国志》的记载。如果相信小说家言,不知会闹出多少笑话。 另一个演义形象与史实形象严重不符的典型,应该属吴国的鲁肃。罗贯中的笔下,鲁肃是一个忠厚长者,好好先生,所以他常常作为受骗的对象,以此来衬托诸葛亮等人的智慧。 事实上,鲁肃是吴国最有远见、最有大略的人,从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抗曹,到借荆州给刘备巩固同盟等决策,都是鲁肃主导的结果。可惜,《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吴国则被贬低到一个陪衬的角色,鲁肃因此被冷落、弱化,已经完全脱离了其历史面貌。 除此之外,《讲谈社:三国志的世界》里,作者不仅写了三国鼎立,还写到“三教鼎立”,正是在三国时期,儒教开始统一,道教开始壮大,佛教开始普及;三国还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譬如曹操,不仅是大英雄,大政治家,还是大诗人,单凭一首《短歌行》,足以笑傲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