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司马家、曹家、桓家和诸葛家的家族恩怨

施展:司马家、曹家、桓家和诸葛家的家族恩怨

2020-12-12    11'47''

主播: 在大洋

237 3

介绍:
之前我们从诸葛亮的心机讲起,谈到了三国时期士族和寒族的对抗。 最终,这种对抗的结局,是士族战胜了寒族,也就形成了晋朝的局面。而开创晋朝的司马家,就是士族的重要代表力量。 士族,就是大家族,主要的大家族有司马家、曹家、桓家和诸葛家。 通过这几个家族冤冤相报的过程,让你对魏晋那段历史,获得一个大比例尺的时间地图。站在这个大比例的时间地图上再看这段历史,你一定会感慨人生的无常,命运的轮回。 曹丕和曹叡的托孤策略 先说曹家。司马家和曹家的关系太复杂了,要是具体说来,十期估计也说不完,这一期,咱们就从司马懿接受曹丕托孤开始讲起。曹丕这个人很短命,去世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比被他废掉的汉献帝死得还早。 如果他能再多活个三十年,像司马懿一样活到七十多岁,那天下也就没有司马家什么事了,还有可能成就圣君贤相的一段佳话。但是曹丕壮年去世,幼主继位,就需要托孤,曹丕留下了四个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 为什么是这四个人呢?这个人事安排是很有学问的。 曹真、曹休是曹氏宗亲,司马懿和陈群则是魏国功臣。托孤的技巧就在于,首先要把政权的根本命脉——军权,放在皇室的宗亲的手里,免得被外姓人家把天下给搞走了,所以安排了曹真和曹休这两个宗亲。 但是除了宗亲,也要特别能干的功臣,来制衡宗亲。一方面可以让这些有才干的人主管文官系统,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可以压制住宗亲们别的想法,免得这些人想要自己当个皇上过一把瘾。曹丕安排司马懿和陈群这两个功臣做顾命大臣,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有一部电视剧叫《军师联盟》,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一直可以看到司马懿和曹真的斗争关系,这个是真实的,虽然具体的斗争过程和剧里演的可能不一样。 这样一种斗争性的人事结构,其实都是皇帝刻意安排出来的,这样他才能居间操控全局,立于不败之地。 老皇帝通过托孤安顿身后事,但是顾命大臣往往权力太大,以至于和新皇帝之间形成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以古往今来的顾命大臣,能有好下场的很少,多一半都被杀掉了。 往早了说有李斯,往晚了说有鳌拜;而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也不是《三国演义》小说里写的那么和谐,实际上双方各种提防。 再说司马懿,他居然顺利活下来了,这是因为被托孤的新皇帝曹叡,登基的时候已经二十多岁了,并且相当英明神武,迅速掌握了权力,所以司马懿他们还没来得及对曹叡形成威胁,就已经被曹叡搞定了,这也就让君臣能够相安。 司马懿真是长寿,曹真、曹休、陈群都在他前头就死了,甚至连新皇帝曹叡也死在了他前头。曹叡比他爹曹丕还要短命,三十多岁就去世了。这会儿太子曹芳只有八岁,所以曹叡只能再次托孤。 本来曹叡担心太子控制不了司马懿,不打算让他当顾命大臣了,但是多方考虑之后,还是用了司马懿。有了功臣,就还得有个宗室执掌兵权,于是第一代顾命大臣曹真的儿子曹爽,又当上了大将军。 高平陵之变 虽然曹叡继承了曹丕的托孤策略,让功臣和宗室相制衡,但无奈曹爽实在是太草包了,只迷恋于权力的外观,并不真正懂得权力的实质。 他没意识到,要想让自己安全,只有两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要么坚决不动别人的奶酪,尊重其他人的权力范围,这样才能换得别人也尊重自己的权力范围;要么就是,你如果要动别人的奶酪,那就得把坏事做绝,绝对不能让对方有任何还手的机会。 但是,曹爽这草包几乎把所有人的奶酪都给动了一遍,却又给每个人都留下了还手的机会,这就逐渐把大家都给推挤到了同一个阵营。 曹爽逼着垂帘听政的郭太后跟皇帝分开,以便独自掌控小皇上;他扶植各种跟自己私人关系好的人,排斥朝堂重臣,并且通过一系列人事调动,让自己的亲弟弟全面掌握了宫廷禁军。 他又极力排除司马懿在实际政治中的影响,在司马懿的嫡系陕西关中部队里,曹爽试图要安插自己人进去,试图瓦解掉司马懿的军权。司马懿这老狐狸哪里会坐着等死啊,他就跟曹爽做了个交换,让自己的大儿子司马师掌管了宫廷禁军当中的一支。 这样,曹爽往司马懿阵营插了一脚,司马懿也往曹爽的阵营里面也插了一脚。 后来的历史表明,曹爽做的这个交换是致命的。 曹爽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大家都忍了他很久,这也就给了司马懿以私下串联的机会。司马懿又假装中风,病得快死了,他演技好,把曹爽还完全蒙住了。曹爽觉得自己已经大权在握,没有任何人敢跟自己竞争了,就带着掌管禁军的亲弟弟和皇上一块儿外出到高平陵祭祖。 司马懿探听到曹爽的力量全部在首都洛阳之外,马上从床上一跃而起,带领豢养的几千死士,再加上司马师掌握的部分禁军,迅速控制了皇宫。 而宫里的郭太后早就想报复曹爽了,她半是主动配合司马懿、半是被挟持,司马懿就奉太后之名,下诏要废除曹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其他的重臣们多一半都等着这一天呢。到了这会儿,曹爽的草包本性又更深地暴露出来。 司马家族的事业急剧上升 这也轮到我们要说的第二个家族,桓氏家族登场了。 当时朝廷上有个支持曹爽的人,叫做桓范,官拜大司农。桓范早就告诫曹爽,认为曹爽和兄弟们掌握朝政和禁军,不要一同出城,免得被人关闭城门,在城里搞动作;曹爽不听,终于出事了。 而桓范一听说了司马懿的动作,马上矫诏骗开城门,跑到曹爽在城南的军营里。司马懿这边听说桓范跑出去了,担心曹爽会用桓范的计策绝地反击。司马懿本人对曹爽的草包性格太有把握了,冷静地说,“桓范的计策,曹爽肯定不会用”。 桓范出的什么计策呢?很简单,你司马懿是矫诏太后的名义废除曹爽,但皇上可是在曹爽大营里呢。手里有皇上还怕什么呀?这可比太后更正当。 所以曹爽应该带着皇上逃到故都邺城,然后以皇上的名义发诏,征集天下兵马剿灭司马懿的叛乱。司马懿现在实际控制的就是洛阳一座孤城,他可用的兵都远在关中,远水不解近渴,所以曹爽肯定能获胜。而且我桓范是大司农啊,我手上有印信,以此可以调集天下粮草,可以支持大军作战,几天就能灭掉司马懿。 按说桓范这计策绝对有效,但是曹爽兄弟就不肯听,反倒接受了司马懿派来的人的劝说,愿意交出兵权,从此以后老老实实,做个富家翁就算了。这可把桓范气疯了,痛骂道,“曹子丹英雄一世,怎么生出你们这么五六头猪出来,连累得我如今要跟着你一同被灭门了”。 最后桓范只得硬着头皮,跟随曹爽兄弟回到洛阳城。之后没有多久曹爽兄弟就被司马懿杀掉了,桓范也被诛灭了三族。 司马家族从此进入了急剧的上升期,架空了曹魏皇帝,并最终篡权建立了西晋。桓氏家族的血是司马懿成功的垫脚石。 没想到的是,桓范的儿子中有一个逃脱了法网,隐姓埋名,以低微的身份在东晋政权中谋生。桓家这家人还是非常能干,逐渐再度崛起,到桓范的玄孙一代,叫做桓温,位极人臣,差一点就能篡掉司马家的皇位。桓温的儿子桓玄最终完成了篡位工作,虽然很快又被人推翻,但东晋之后也还是很快就亡掉了。 桓氏家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居然鬼使神差地实现了复仇,亲手将司马家族的事业送上终点。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 诸葛家族和司马家族的恩怨 说完了曹家和桓家,接下来再来说说司马家族和诸葛家族的恩怨。 不过这里要说的不仅仅是诸葛亮。诸葛家族是三国时期最狡兔三窟的家族了。诸葛亮在蜀汉,他亲哥哥诸葛瑾在东吴,都身居高位,而且还有个堂兄弟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也不是等闲之辈。司马家族和诸葛这三家都有复杂的恩怨关系。 我们最熟悉的肯定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争斗过程。这个争斗对司马懿非常重要。他几次被曹魏贬黜,但是随即就会有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便又被起用。 正是跟诸葛亮争斗的这个过程,让司马懿在关中地区培植了自己的军事势力,这是后来司马懿能够成事的关键之一。 或许可以说,正是诸葛亮,开启了司马家族攀向事业最高峰的道路。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过了两年多去世了,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位子把持朝政。司马师没有太多战功,人心不稳。 这会儿诸葛亮已经去世多年,蜀国疲弱不堪,而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当上了东吴的宰相,诸葛恪又来打曹魏,司马师苦战之后击败了诸葛恪,稳固了自己的位子。 历史就是充满了巧合,在司马家族的第二代继续攀登权力顶峰的道路上,诸葛家族的第二代又给垫了一块石头。 又过了没多久,司马师也病死了。司马昭再继承哥哥的位子,他的战功还不如哥哥,人心又开始不稳。 于是呢,诸葛家族第三位垫石头的人又来了。魏国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发动叛乱,并向东吴求援。司马昭经历苦战,打败了诸葛诞,稳固了自己的位子。 之后司马昭之心日渐显露,但是他还是觉得功劳不够大,没有篡夺皇位的基础。于是,在众人的反对声中,司马昭毅然决定要派钟会去攻灭蜀汉,一旦这个事情能够做成,那么自己有了超级军功,那就可以取代曹魏自立为帝了。 魏军出奇兵攻至成都城下,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率领蜀军最后精锐都战死在城外,蜀汉就此灭亡。 诸葛家族终于助力司马家族走完了登上皇位的最后一步。 但是,司马昭即将篡位了,却突然也病死了。之后是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他的位子,并最终篡夺帝位,开创了西晋。